2010年12月28日 星期二

瞬間強腎法 

 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發,其充在骨,為陰中之少陰,通于冬氣。

    ——《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藏象論》

    我的老師胡海牙先生今年已經95歲高齡了。前一段時間陪他去體檢,身體各項指標基本都正常。他單位的老同事跟他見面後,開玩笑地說:“您的身體棒得跟30歲小夥子似的,有什麼養生秘訣嗎?您是研究道家仙學的,也給我們傳授一些靈丹妙藥啊!”老先生微微一笑,說:“哪有什麼靈丹妙藥,妙藥就在自己體內,只是你們不知道怎麼用罷了。”

    老師的一句話激起了大家的好奇心,紛紛請教。只見老師雙手握拳,貼在身後,隨著身體的上下輕微抖動,笑呵呵地說:“看明白了嗎?就是這個。”大家看得一頭霧水:“就這麼簡單?!”

    老師頗有深意地說:“千萬別小看這個動作,在過去你花多少錢都不一定能學得到,這可是千金不換的秘訣啊。”

    這樣一來,大家更好奇了,趕緊追問是怎麼回事。

    老師說:“其實古書裏面都講了,‘流水不腐,戶樞不蠹’,要活就得動啊,關鍵是如何去動。這個方法最大的功效是鼓動腎氣,短時間內使人體陽氣升發起來。腎乃先天之本,主人體水液,喜暖怕寒。長期從事腦力勞動的人好靜不好動,導致人體陰氣過盛,陽氣相對不足,會產生乏力、疲勞、健忘等症狀,用這個方法三到五分鐘,就可以緩解一個小時連續勞動的疲勞,很適合現在從事腦力勞動的人。這個方法還適合中老年人,人老腿先衰,腰腿痛相連,其實是腎氣衰了,按摩腎腧有直接補腎的功效。中老年人平時動一動,腎氣足了,自然腰背也就不彎了。”

    聽了老師這麼一解釋,大家紛紛學著剛才老師的樣子比畫起來。我也習練這個方法多年,覺得特別好,親身實踐下來更是深有感觸,獲益匪淺,我把這種補腎升發陽氣的方法稱為“瞬間強腎法”。

    曾經有一次應約到北京一所著名高校講養生,有學生問我:“您既搞臨床診療,又寫博客又寫書,怎麼還有那麼好的精力呢?”我沒有直接回答他的問題,而是從座位上找了一位看起來精神不太好的學生,讓他到臺前做個試驗。

    我讓他雙手握拳,拳心虛空,貼在腎腧位置,利用膝關節的上下抖動進行反復摩擦,雙拳不動,雙腳隨著身體抖動輕微踮起,感覺到腰部輕微發熱為止。三五分鐘後,這位學生高興地說:“從來沒感覺這麼輕鬆過,這個方法真神!”一時間,課堂上沸騰起來了。

    我讓這個學生做的方法,就是瞬間強腎法,方法很簡單,就是兩腳分開與肩齊寬,雙膝微曲,雙手虛握拳,貼在腎腧位置隨著身體的抖動而上下抖動。

    這個方法對誰最管用?恰恰是過度疲勞、精神不好、睡眠不足的人。

    現在大多數人連休息的時間都沒有,更不用說保持充沛的精力了。前蘇聯有一位生理學家,經過多年的研究,發現人的疲勞並不能單純靠休息來緩解,也就是說休息不是恢復疲勞的最好方法,最好的方法是通過運動來恢復,比如說散步、爬樓梯、慢跑、打球、練瑜伽等都可以,平時利用飯後睡前的時間做些輕量的運動,一天的疲勞感很快就能緩解。

    但是單純的運動,只能緩解疲勞,並不能補充精力,而我們這個方法,不僅能緩解疲勞,還能在短時間內補充精力,補足腎氣,強身健體。

    在過去,這種運動被譽為中醫裏的金匱腎氣丸,有溫補腎陽的功效,是最有效的補腎方法。對腎虛、慢性腰肌勞損、腰間盤突出的病人非常實用。我之所以能夠在忙碌的生活工作當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就是掌握了這個奧秘。從道家醫學的觀點來看,這正是啟動了人體自身的大藥。

    【用之有道——武醫師如是說】

    強腎還可以經常按揉腰眼穴(如左圖),它位於背部第三椎棘突左右各開3~4寸的凹陷處。中醫認為,經常按摩腰眼部位,可以溫煦腎陽、暢達氣血,增強腎的納氣作用,進而達到益壽強身的功效。具體做法如下:

    1.雙手對搓發熱後,緊按腰眼處,稍停片刻,然後用力向下搓到尾閭部位(長強穴)。然後再回頭重搓,每次做50~100遍,每日早晚各一次。

    2.雙手輕握拳,用拳眼或拳背旋轉按摩,每次5分鐘左右。

    3.雙手握拳,輕叩腰眼處,或用手捏抓腰部,每次做3~5分鐘。

    道家養生學認為,用掌搓腰眼,不僅可溫暖腰眼、疏通帶脈和強壯腰肌,而且還能起到聰耳明目、固精益腎和延年益壽的作用。此法還有助於防治遺精、早泄、痛經和月經失調等病。

 
這個方法對[過度疲勞、精神不好,睡眠不足的人]最管用。
 
雙手握拳,拳心虛空(如圖1),貼在【腎腧】位置(如圖2),
 
 



> 利用膝關節的上下抖動進行反復摩擦,雙拳不動,雙腳隨著身體抖動輕微起踮,感覺到腰部輕微發熱為止。
 
這個方法最大的功效是“鼓動腎氣”,短時間內使人體陽氣生發起來。腎乃先天之本,主人體水液,喜暖怕寒。長期從事腦力勞動的人好靜不好動,導致人體陰氣過盛,陽氣相對不足,會產生乏力、疲勞、健忘等症狀,用這個方法三到五分鐘,就可以緩解一個小時連續勞動的疲勞,很適合現在從事腦力勞動的人。

 
這個方法還適合中老年人養生,人老腿先衰,腰腿通相聯,其實是腎氣衰了,按摩腎腧有直接補腎的功效。中老年人平時動一動,腎氣足了,自然腰背也就不彎了。
現在大多數人連休息的時間都沒有,更不用說保持充沛的精力了。前蘇聯有一位生理學家,經過多年的研究,發現人的疲勞並不能單純靠休息來緩解,也就是說休息不是恢復疲勞的最好方法,也就是說單純的休息,只能緩解疲勞,並不能補充精力,最好的方法
> 是通過運動來恢復,而我們這個方法,不僅能緩解疲勞,還能在短時間內補足腎氣。另外比如說散步、走樓梯、慢跑、打球、瑜伽等運動也有一定的效果。
>  
> 在過去,這種運動被譽為中醫裏的“瑜金匱腎氣丸,”,有溫補腎陽的功效,是最有效的補腎方法。對腎虛,慢性腰脊勞損,腰間盤突出的病人非常實用!。
7228405 在 投資部落 發表於08:58:54 留言 (0) | 引用 (0) | 人氣 (343)
引用列表 [+我要引用]
回覆列表 [+我要回覆]
我要留言

2010年8月17日 星期二

針灸歌訣

馬丹陽天星十二穴並治雜病歌
三裏內庭穴,曲池合谷接,委中配承山,太衝昆侖穴,環跳與陽陵,
通裏並列缺。合擔用法擔,合截用法截,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訣。

回陽九針歌
啞門勞宮三陰交,湧泉太溪中脘接,環跳三裏合谷並,此是回陽九針穴。

十五絡穴歌
人身絡穴一十五,我今逐一從頭舉,手太陰絡為列缺,手少陰絡即通裏,
手厥陰絡為內關,手太陽絡支正是,手陽明絡偏歷當,手少陽絡外關位,
足太陽絡號飛揚,足陽明絡豐隆記,足少陽絡為光明,足太陰絡公孫寄,
足少陰絡名大鐘,足厥陰絡蠡溝配,陽督之絡號長強,陰任之絡號尾翳,
脾之大絡為大包,十五絡脈君須知。

八脈交會八穴歌
公孫衝脈胃心胸,內關陰維下總同,臨泣膽經連帶脈,陽維目銳外關逢,
後溪督脈內眥頸,申脈陽蹺絡亦通,列缺任脈行肺系,陰蹺照海膈喉嚨。

十二原穴歌
肺淵包陵心神門,大腸合谷焦陽池,小腸之原腕骨穴,
足之三陰三原太,胃原衝陽膽丘墟,膀胱之原京骨取。

十二背俞穴歌
三椎肺俞厥陰四,心五肝九十膽俞,十一脾俞十二胃,十三三焦椎旁居,
腎俞卻與命門平,十四椎外穴是真,大腸十六小十八,膀胱俞與十九平。

十二募穴歌
天樞大腸肺中府,關元小腸巨闕心,中極膀胱京門腎,膽日月肝期門尋,
脾募章門為中脘,氣化三焦石門針,心包募穴何處取?胸前膻中覓淺深。

八會穴歌
腑會中脘臟章門,髓會絕骨筋陽陵,血會膈俞骨大杼,脈太淵氣膻中存。

下合穴歌
胃經下合三裏鄉,上下巨虛大小腸,膀胱當合委中穴,三焦下合屬委陽,
膽經之合陽陵泉,腑病用之效必彰。

十六郤穴歌
郤義即孔隙,本屬氣血集。肺向孔最取,大腸溫溜別; 胃經是梁丘,脾屬地機穴;
心則取陰郤,小腸養老列; 膀胱金門守,腎向水泉施;心包郤門刺,三焦會宗持;
膽郤在外丘,肝經中都是;陽蹺跗陽走,陰蹺交信期; 陽維陽交穴,陰維築賓知。

馬丹陽天星十二穴歌中擔截之義探討

文 曾文俊
《馬丹陽天星十二穴歌》在針灸臨床有相當實用價值。總訣曰:「三里內庭穴,曲池合谷接,委中配承山,太衝崑崙穴,環跳與陽陵,通里並列缺。合擔用法擔,合截用法截,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訣,北斗降真機,金鎖教開徹,治病似神靈,渾如湯潑雪,至人可傳授,匪人莫浪說。」,歷來醫家對其中之「擔」、「截」之義詮釋各異。本文從此歌訣傳衍各本內容整合,並從總訣中腧穴配置規律,以及臨床應用經驗推論「擔」、「截」之涵義。
各家異說整理
《馬丹陽天星十二穴歌》歌訣中謂:「合擔用法擔,合截用法截,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訣」,亦即將全身腧穴擇此十二穴來代表性統治諸病,而「擔」「截」之法是應用此十二穴的重要關鍵。但歷來醫家對其中之「擔」、「截」之義詮釋各異,誠如汪機《針灸問對》對此問題感到「所解無定見者,法不經見,故諸家各以己意而釋之也。」
茲將歷來各醫家說法整理成主要三種分列於下:
1.以「擔」「截」為補瀉之法
 楊繼洲《針灸大成》卷五經絡迎隨設為問答中,問:「補針之要法」答曰:「…再推進一豆,謂之按,為截,為隨也」;問:「瀉針之要法」答曰:「…退針一豆,謂之提,為擔,為迎也」。其義係以「擔截」為補瀉,「截」即是「隨」而為補法,「擔」即是「迎」而為瀉法。
2.以「擔」「截」為左右手推按提引之手法
 汪機《針灸問對》:「右手提引謂之擔,左手推按謂之截。擔則氣來,截則氣去。」
3.以「擔」「截」為雙穴單穴之用法
 明代汪機《針灸問對》:「截者,截穴,用一穴也。擔者,兩穴,或手與足兩穴,或兩手兩足各一穴也。」現今醫家多承襲此說法。
今人陸壽康等著之《針刺手法一百二十種》釋「擔截」如下:
擔截法是配穴法的一種,主要取四肢穴位上下左右相配,應用時應辨證選穴,方可提高擔截法的療效。
擔截法是臨證選穴配穴一種特殊方法,它的特點是在四肢遠端選穴,治療胸腹及頭面疾病。單取肢體一側一個穴位,從中間獨截,阻斷病勢者,叫「截」;雙取肢體兩側各一穴,或上肢一穴,下肢一穴,使兩穴互相呼應者,叫「擔」。也可將擔截配合起來運用,如上擔下截,下擔上截等。
今人李鼎評注《針灸玉龍經神應經合注》釋「擔」「截」云:
擔指挑擔,有成對的含義;截指截半,有單一的含義。
擔主要是指同處於上肢或下肢的對穴。…用單穴則稱截。
4.其他:「擔」「截」之義不明者
如《針灸大成》卷二《攔江賦》:「擔截之中數幾何?有擔有截起沉。…胸中之病內關擔,臍下公孫用法攔。…再用內關施截法…皆在本經擔與截」則與《天星十二穴歌》相似提及「擔」「截」之法,但無法從歌訣中看出「擔」「截」之涵義。
擔截涵義探討
從上列整理出的三種「擔」「截」釋義,可見第三種說法最為目前醫家所接受,亦即認為「擔截」是配穴之法─「擔」指雙穴,「截」指單穴。
持此說法者,是將「擔」釋如挑擔,故為雙穴之義;而「截」釋為截斷,故為單穴。
然而從字義、從醫籍、從經穴特性、從臨床配穴觀之,當有另外不同解釋。
 首先從字義來看,「擔」如挑擔,釋為「雙穴」,本無疑義,但所謂「挑擔」應是雙側對稱,故此「雙穴」應是左右兩側同名之穴,並不包含單側不同之兩穴。
 而所謂「截」,除前述醫家所持「截半」或「中間獨截,阻斷病勢」之義,未嘗不可釋為「一截」「兩截」之「截」,據《正中形絡音義綜合大字典》釋「截」:
 段曰截,斷物之一部份,例:上半截、下半截-則「截」法可為單側兩穴相配即成一截,曲池配合谷為上肢之一截,三里配內庭、委中配承山、環跳配陽陵為下肢之一截;且兼有應用此法可阻截病勢之義。
 從醫籍觀之,《天星十二穴》有一傳衍之異本,高武《針灸聚英》所載之《薛真人天星十二穴歌》:「三里內庭穴,曲池合谷截」,其義乃歌訣中兩穴相配為「截」,如三里配內庭,曲池配合谷,乃同經兩穴相配以加強療效之法,由「曲池合谷截」,可略見一斑。
 自經穴特性分析,歌訣中穴位配置之理可發現,在十二穴分為六組配穴,同經者四:三里配內庭(俱屬足陽明胃經)、曲池配合谷(俱屬手陽明大腸經)、委中配承山(俱屬足太陽膀胱經)、環跳配陽陵(俱屬足少陽膽經);異經者二:太衝配崑崙(太衝屬肝經,崑崙屬膀胱經,但同處於足踝至足跗部)、通里配列缺(通里屬心經,列缺屬肺經,但同處於手腕部),可見有一相當規律之配置。
 臨床常用之同經配穴法以加強療效:如《針灸大成》卷八傷寒門以三里配內庭治療腹脹;《針灸大成》卷九治症總要以曲池配合谷治手臂麻木不仁;《針灸大成》卷八腸痔大便門以委中配承山治療五痔;《針灸大成》卷八手足腰腋門以環跳配陽陵泉治髀樞痛,諸如此類不勝枚舉。在《針灸科學》下篇治療學所載之常用配穴舉例三十則中,即有曲池合谷、環跳陽陵泉兩組配穴,即是脫胎自《天星十二穴》之「截」法。
 從現代臨床配穴經驗觀之,董氏奇穴倒馬之法頗類此臨近二穴相配之「截」法。楊維傑《針灸經緯》:
倒馬針法為董師所創用之一種特殊針法,係利用兩針或三針並列之方式,加強療效的一種特殊針法具體操作是: 先在某一穴位施針 然後取同經鄰近穴位再刺一針,這樣就形成了所謂的倒馬針。
故倒馬針法雖曰董景昌醫師所創,其實可溯自元明之季《天星十二穴歌》已有相似之法。
從上述五點可知,「截」法不是目前多數醫家所認為的取「單穴」施治,而應是歌訣中兩兩相配之六組穴位施治之法。
結論
總結前述,推論如下:《天星十二穴歌》中,「擔」法所指應為十二穴中任一穴名取雙側穴位治療(例如:雙側足三里)。「截」法所指應是總訣中十二穴之同側兩兩配置取穴(亦即同側之:三里配內庭、曲池配合谷、委中配承山、太衝配崑崙、環跳配陽陵、通里配列缺)。
(本文作者為東華中醫診所醫師)

2010年8月16日 星期一

針灸歌賦選注

四總穴歌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

周身經穴賦

手太陰兮大指側,少商、魚際兮太淵穴,經渠兮列缺,孔最兮尺澤。俠白共天府為鄰,雲門與中府相接(左右共22穴)。

手陽明兮,大腸之經。循商陽兮,二三而行。歷合谷陽谿之腧,過偏歷溫溜之濱。下廉上廉三里而近,曲池肘骨翏五里之程。臑腢上於巨骨,天鼎紆乎扶突。禾骨翏唇連,迎香鼻迫(左右共40穴)。

胃乃足之陽明,厲兌趨乎內庭,過陷谷衝陽之分,見解谿豐隆之神。下巨虛兮條口陳,上巨虛兮三里仍。犢鼻引入於梁丘、陰市之下,伏兔上貫於髀關、氣衝之經。歸來兮水道,大巨兮外陵。運天樞兮滑肉,禮太乙兮關門。梁門兮承滿,不容兮乳根,乳中之膺窗屋翳,庫房之氣戶缺盆。氣舍水突,人迎大迎。地倉兮巨骨翏續,四白兮承泣分。御頰車於下關,張頭維於額垠(左右共90穴)。

足太陰兮脾中州,隱白出兮大指頭。赴大都兮瞻太白,訪公孫兮至商丘。越三陰之交而漏谷地機可即,步陰陵之泉而血海箕門是求。入衝門兮府舍軒豁,解腹結兮大橫優游。腹哀食竇兮,接天谿而同派,胸鄉周榮兮,綴大包而如鉤(左右共42穴)。

迨夫真心為手少陰,少衝出乎小指,少府直乎神門。陰隙通里兮,靈道非遠。少海青靈兮,極泉何深(左右共18穴)。

手之太陽,小腸之榮。路從少澤步前谷後谿之隆,道遵腕谷觀陽谷養老之崇。得支正於小海,逐肩真以相從,值臑腧兮遇天宗,乘秉風兮曲垣中。肩外俞兮肩中俞,啟天窗兮見天容。匪由顴骨翏,曷造聽宮(左右共38穴)。

足膀胱兮太陽,交背部之二行。窮至陰於通谷之口,尋束骨於京骨之鄉。申脈命僕參以前導,崑崙辟金門於踝傍。奮跗陽飛揚之志,轉承山承筋之行。至於合陽委中委陽,浮隙殷門以岐往,承扶秩邊而胞肓。入志室兮肓門胃倉,開意舍兮振彼陽綱。出魂門兮膈關,乃言意譆乎神堂。膏肓兮在四椎之左右,魄戶兮隨附分而會陽。下中次上之骨翏,白環中膂之房。膀胱俞兮小腸,大腸俞兮在旁。三焦腎俞兮胃俞接,脾膽肝膈兮心俞當。厥陰肺俞之募,風門大杼之方。天柱堅兮玉枕絡卻,通天谿兮見彼承光。自五處曲差而下,造攢竹睛明知場(左右共126穴)。

足少陰兮腎屬,湧泉流於然谷。太谿大鐘兮水泉緣,照海復溜兮交信續。從築賓兮上陰谷,掩橫骨兮大赫麓,氣穴自滿兮中注,肓俞上通兮商曲。守石關兮陰都寧,閉通谷兮幽門肅。步廊神封而靈墟存,神藏彧中而俞府足(左右共54穴)。

手厥陰心倉之絡,中衝發中指之奇。自勞宮大陵而往,逐內關間使而馳。叩隙門於曲澤,酌天泉於天池(左右共18穴)。

手少陽三焦之脈,在小指次指之端。關衝開乎液門中渚陽池外關。支溝會宗三陽絡,四瀆天井清冷淵,消濼臑會肩骨翏相連。天骨翏處天牖之下,翳風讓瘈脈居先。顱息定而角孫近耳,絲竹空而和骨翏倒懸。耳門既辟,夏蚋聞焉(左右共46穴)。

足少陽兮膽經,穴乃出乎竅陰,溯俠谿兮地五會,過臨泣兮丘墟平。懸鐘 兮陽輔光明,外丘兮陽交陽陵。西出陽關兮,抵中瀆風市之境,環跳居骨翏兮,循維道五樞之宮。考夫帶脈,詢至京門。日月麗兮輒筋榮,淵液泄兮肩井盈。臨風池兮腦空鳴,窮竅陰兮完骨明。舉浮白於天衝,接承靈於正營。目窗兮臨泣,陽白兮本神。率谷回兮曲鬢出,懸釐降兮懸顱承。頷厭兮嘉客主人,聽會兮瞳子骨翏迎 (左右共88穴)。

厥陰在足,肝經所鍾。起大敦於行間,循太衝於中封。蠡溝中都之會,膝關曲泉之宮。襲陰包於五里兮,陰廉乃發,尋羊矢於章門兮,期門可攻(左右共28穴)。

至若任脈行乎腹與胸,承漿泄兮廉泉通。窺天突於璇璣,擣華蓋於紫宮。登玉堂兮膻中集、履中庭兮鳩尾衝。瞻巨闕兮二脘上中,過建里兮下脘修同。水分兮神闕縹緲,陰交兮氣海鴻濛。石門直兮關元中極,曲骨橫兮會陰乃終(凡24穴)。

督脈行乎背部中,兌端接兮齦交從。素骨翏在鼻兮,水溝疏通,神庭入發兮,上星瞳朦。囪會現兮前頂,百會儼兮尊崇。後頂輔兮強間逢,腦戶閉兮風府空。啞門通於大椎兮,陶道夷坦,身柱縹於神道兮,靈台穹隆。至陽立下筋縮脊中。接脊懸樞,命門重重。歌陽關兮舞腰俞,願長強兮壽無窮(凡27穴)。

玉龍賦

夫參博以為要,輯簡而舍煩,總玉龍以成賦,信金針以獲安。原夫卒暴中風,頂門百會;腳氣連延,里、絕、三交。頭風鼻淵,上星可用;耳聾腮腫,聽會偏高。攢竹、頭維,治目疼頭痛;乳根、俞府,療氣嗽痰哮。風市、陰市,驅腿腳之乏力;陰陵、陽陵,除膝腫之難熬。二白醫痔漏,間使勦瘧疾。大敦去疝氣,膏肓補虛勞。天井治瘰歷癮疹,神門治呆痴笑咷。

咳嗽風痰,太淵、列缺宜刺;尪羸喘促,璇璣、氣海當知。期門、大敦,能治堅玄疝氣;勞宮、大陵,可療心悶瘡痍。心悸虛煩刺三里,時疫亥瘧尋後谿。絕骨、三里、陰交,腳氣宜此;睛明、太陽、魚尾,目症憑茲。老者便多,命門兼腎俞而著艾;婦人乳腫,少澤與太陽之可推。身柱蠲嗽,能除膂痛;至陽卻疸,善治神疲。長強、承山,灸痔最妙;豐隆、肺俞,痰嗽稱奇。

風門主傷冒寒邪之嗽, 天樞理感患脾泄之危。風池、絕骨,而療乎傴僂;人中、曲池,可治其痿傴。期門刺傷寒未解,經不再傳;鳩尾針癲癇已發,慎其妄施。陰交、水分、三里,蠱脹宜刺;商丘、解谿、丘墟,腳痛堪追。尺澤理筋急之不用,腕骨療手腕之難移。肩脊痛兮,五樞兼於背縫;肘攣疼兮,尺澤合於曲池。風濕搏於兩肩,肩腢可療;壅熱盛乎三焦,關衝最宜。手臂紅腫,中渚、液門要辨;脾虛黃疸,腕骨、中脘何疑。傷寒無汗,攻復溜宜瀉;傷寒有汗,取合谷當隨。

欲調飽滿之氣逆,三里可勝;要起六脈之沉匿,復溜稱神。照海、支溝,通大便之秘;內庭、臨泣,理小腹之瞋。天突、膻中醫喘嗽,地倉、頰車療口渦。迎香攻鼻窒為最,肩井除臂痛如拿。二間治牙疼,中魁理翻胃而即愈;百勞止虛汗,通里療心驚而即瘥。大小骨空,治眼爛能止冷淚;左右太陽,醫目疼善除血翳。心俞、腎俞,治腰腎虛乏之夢遺;人中、委中,除腰脊痛閃之難制。太谿、崑崙、申脈,最療足腫之迍;湧泉、關元、豐隆為治尸勞之例。

印堂治其驚搐,神庭理乎頭風。大陵、人中頻瀉,口氣全除;帶脈、關元多灸,腎敗堪攻。腿腳重疼,針髖骨、膝關、膝眼,步行艱楚,刺三里、中封、太衝。取內關於照海,醫腹疾之塊,搐迎香於鼻內,消眼熱之紅。肚痛秘結,大陵合外關於支溝;腿風濕痛,居?兼環跳於委中。上脘、中脘治九種之心痛;赤帶、白帶,求中極之異同。

又若心虛熱壅,少衝明於濟奪;目昏血溢,肝俞辨其實虛。當心傳之玄要,究手法之疾徐。或值挫閃疼痛之不定,此為難擬定穴之可祛。輯管見以便誦讀,幸高明而無哂諸。

標幽賦

拯救之法,妙用者針。察歲時於天道,定形氣於予心。春夏瘦而刺淺,秋冬肥而刺深。不窮經絡陰陽,多逢刺禁;既論臟腑虛實,須向經尋。原夫起自中焦,水初下漏,太陰為始,至厥陰而方終;穴出雲門,抵期門而最後。正經十二,別絡走三百餘支,正側仰伏,氣血有六百餘候。手足三陽,手走頭而頭走足;手足三陰,足走腹而胸走手。要識迎隨,須明逆順。況夫陰陽氣血多少為最。厥陰太陽,少氣多血;太陰、少陰少血多氣;而又氣多血少者,少陽之分;氣盛血多者,陽明之位。

先詳多少之宜,次察應至之氣。輕滑慢而未來,沉澀緊而已至。既至也,量寒熱而留疾;未至也,據虛實而候氣。氣之至也,如魚吞鉤餌之沉浮;氣未至也,如閑處幽堂之深邃。氣速至而速效,氣遲至而不治。

觀夫九針之法,豪針最微,七星上應,眾穴主持。本形金也,有蠲邪扶正之道;短長水也,有決凝開滯之機。定刺象木,或斜或正;口藏比火,進陽補羸。循機捫塞以象土,實應五行而可知。然是三寸六分,包含妙理,雖細楨於毫髮,同貫多岐。可平五臟之寒熱,能調六腑之虛實。拘攣閉塞,遣八邪而去矣;寒熱痹痛,開四關而已之。

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後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氣隨。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定腳處,取氣血為主意;下手處,認水火是根基。天地人三才也,湧泉同璇璣、百會;上中下三部也,大包與天樞、地機。陽蹻、陽維並督帶,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陰蹻、陰維、任、衝脈,去心腹脅肋在裡之疑。二陵、二蹻、二交,似續而交五大;兩間、兩商、兩井,相依而別兩支。

大抵取穴之法,必明分寸,先審自意,次觀肉分。或伸屈而得之,或平直而安定。在陽部筋骨之側,陷下為真;在陰分隙膕之間,動脈相應。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經用一經而可正。頭部與肩部詳分,督脈與任脈易定。明標與本,論刺深刺淺之經;住痛移疼,取相交相貫之徑。豈不聞臟腑病,而求門、海、俞、募之微;經絡滯,而求原、別、交、會之道。更窮四根三結,依標本而刺無不痊;但用八法五門,分主客而針無不效。八脈始終連八會,本是紀綱;十二經絡十二原,是為樞要。一日取六十六穴之法,方見幽微,一時取一十二經之原,始知要妙。

原夫補瀉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速效之功,要交正而識本經。交經繆刺,左有病而右畔取;瀉絡遠針,頭有病而腳上針。巨刺與 繆刺各異,微針與妙刺相通。觀部分而知經絡之虛實,視沉浮而辨臟腑之寒溫。且夫先令針耀,而慮針損;次藏口內,而欲針溫。目無外視,手如握虎;心無內慕,如待貴人。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氣散;右手輕而徐入,不痛之因。空心恐祛,直立側而多暈;背目沉掐,坐臥平而沒昏。

推於十干十變,知孔穴之開闔;論其五行、五臟,察日時之旺衰。伏如橫弩,應若發機。陰交陽別而定血暈,陰蹻陽維而下胎衣。痺厥偏枯,迎隨俾經絡接續。漏崩帶下,溫補使氣血依歸。靜以久留,停針待之。必準者,取照海治喉中之閉塞;端的處,用大鐘治心內之呆痴。大抵疼痛實瀉,癢麻虛補。體重節痛而俞居,心下痞滿而井主。心脹咽痛,針太衝而必除;脾冷胃疼,瀉公孫而立愈。胸滿腹痛刺內關,脅疼肋痛針飛虎。筋攣骨痛而補魂門,體熱勞嗽而瀉魄戶。頭風頭痛,刺申脈與金門;眼癢眼疼,瀉光明與地五。瀉陰隙止盜汗,治小兒骨蒸;刺偏歷利小便,醫大人水蠱。中風環跳而宜刺,虛損天樞而可取。

由是午前卯後,太陰生而疾溫;離左酉南,月朔死而速冷。循捫彈努,留吸母而堅長;爪下伸提,疾呼子而噓短。動退空歇,迎奪右而瀉涼;推內進搓,隨濟左而補暖。

慎之!大患危疾,色脈不順而莫針;寒熱風陰,飢飽醉勞而切忌。望不補而晦不瀉,弦不奪而朔不濟;精其心而窮其法,無灸艾而壞其皮;正其理而求其原,免投針而失其位。避灸處而加四肢,四十有九;禁刺處而除六腧,二十有二。

抑又聞高皇抱疾未瘥,李氏刺巨闕而後蘇;太子暴死為厥,越人針維會而復醒。肩井、曲池,甄權刺臂痛而復射;懸鐘、環跳,華佗刺躄足而立行。秋夫針腰俞而鬼免沉痾,王篡針交俞而妖精立出。取肝俞與命門,使瞽士視秋毫之末;刺少陽與交別,俾聾夫聽夏蚋之聲。

嗟夫!去聖愈遠,此道漸墜。或不得意而散其穴,或愆其能而犯禁忌。愚庸智淺,難契於玄言。至道淵深,得之者有幾?偶述斯言,不敢示明達者焉,庶幾乎童蒙之心啟。

通玄指要賦

必欲治病,莫如用針。巧運神機之妙,工開聖理之深。外取砭針,能蠲邪而扶正;中含水火,善回陽而倒陰。原夫絡別支殊,經交錯綜。或溝池谿谷以岐異,或山海丘陵而隙共。斯流派以難揆,在條綱而有統。理繁而昧,縱補瀉以何功?法捷而明,曰迎隨而得用。

且如行步難移,太衝最奇。人中除脊膂之強痛,神門去心性之呆痴。 風傷項急,始求於風府;頭暈目眩,要覓於風池。耳閉須聽會而治也,眼痛則合谷以推之。胸結身黃,取湧泉而即可;腦昏目赤,瀉攢竹以便宜。但見兩肘之拘攣,仗曲池而平掃;四肢之懈惰,憑照海以消除。牙齒痛,呂細堪治;頭項強,承漿可保。太白宣通於氣衝,陰陵開通於水道。腹膨而脹,奪內庭兮休遲;筋轉而疼,瀉承山而在早。大抵腳腕痛,崑崙解愈;股膝疼,陰市能醫。癇發癲狂兮,憑後谿而療理;瘧生寒熱兮,仗間使以扶持;期門罷胸滿血膨而可已,勞宮退胃翻心痛亦何疑!

稽夫大敦去七疝之偏墜,王公謂此。三里卻五勞之羸瘦,華佗言斯。固知腕骨祛黃,然骨瀉腎,行間治膝腫目疾,尺澤去肘疼筋緊。目昏不見,二間宜取;鼻窒無聞,迎香可引。肩井除兩臂難任;絲竹療頭疼不忍。咳嗽寒痰,列缺堪治;眵蔑冷淚,臨泣尤準。髖骨將腿痛以祛殘,腎俞把腰疼而瀉盡。

以見越人治尸厥於維會,隨手而蘇;文伯瀉死胎於陰交,應針而殞。聖人於是察麻與痛,分實與虛。實則自外而入也,虛則自內而出歟。故濟母而裨其不足,奪子而平其有餘。觀二十七之經絡,一一明辨;據四百四十疾症,件件皆除。故得夭枉都無,躋斯民於壽域,幾微已判,彰往古之玄書。

抑又聞心胸病,求掌後之大陵;肩背患,責肘前之三里,冷痺腎敗,取足陽明之土;連臍腹痛,瀉足少陰之水。脊間心後者,針中渚而立痊;脅下肋邊者,刺陽陵而即止。頭項痛,擬後谿以安然;腰背疼,在委中而已矣。夫用針之士,於此理茍能明焉,收祛邪之功,而在乎捻指。

席弘賦

凡欲行針虛審穴,要明補瀉迎隨訣,胸背左右不相同,呼吸陰陽男女別。氣刺兩乳求太淵,未應之時瀉列缺;列缺頭痛及偏正,重瀉太淵無不應。耳聾氣痞聽會針,迎香穴瀉功如神。誰知天突治喉風,虛喘須尋三里中。手連肩脊痛難忍,合谷針時要太衝。曲池兩手不如意,合谷下針宜仔細。心痛手顫少海間,若要除根覓陰市。

但患傷寒兩耳聾,金門、聽會疾如風。五般肘痛尋尺澤,太淵針後卻收功。手足上下針三里,食癖氣塊憑此取。鳩尾能治五般癇,若下湧泉人不死。胃中有積刺璇璣,三里功多人不知。陰陵泉治心胸滿,針到承山飲食思。大杼若連長強尋,小腸氣痛即行針。委中專治腰間痛,腳膝腫時尋至陰。氣滯腰痛不能立,橫骨大都宜救急。氣海專能治五淋,更針三里隨呼吸。

期門穴主傷寒患,六日過經猶未汗,但向乳根兩肋間,又治婦人生產難。耳內蟬鳴腰欲折,膝下明存三里穴,若能補瀉五會間,且莫向人容易說。睛明治眼未效時,合谷、光明安可缺。人中治癲功最高,十三鬼穴不須饒,水腫水分兼氣海,皮內隨針氣自消。冷嗽先宜補合谷,卻須針瀉三陰交。牙齒腫痛並咽痺,二間、陽谿疾怎逃。更有三間、腎俞妙,善除肩背消風勞。若針肩井須三里,不刺之時氣未調。最是陽陵泉一穴,膝間疼痛用針燒。委中腰痛腳攣急,取得其經血自調。腳痛膝腫針三里,懸鐘、二陵、三陰交,更向太衝須引氣,指頭麻木自輕飄。轉筋目眩針魚腹,承山、崑崙立便消。肚疼須是公孫妙,內關相應必然瘳。冷風冷痺疾難癒,環跳腰俞針與燒。

風府、風池尋得到,傷寒百病一時消。陽明二日尋風府,嘔吐還須上脘療。婦人心痛心俞穴,男子弦癖三里高。小便不禁關元好,大便閉澀大敦燒。髖骨腿疼三里瀉,復溜氣滯便離腰。從來風府最難針,卻用工夫度淺深,倘若膀胱氣未散,更宜三里穴中尋。若是七疝小腹痛,照海、陰交、曲泉針,又不應時求氣海,關元同瀉效如神。小腸氣撮痛連臍,速瀉陰交莫在遲,良久湧泉針取氣,此中玄妙少人知。小兒脫肛患多時,先灸百會次鳩尾。久患傷寒肩背痛,但針中渚得其宜。

肩上痛連臍不休,手中三里便須求,下針麻重即須瀉,得氣之後不用留。腰連胯痛急必大,便於三里攻甚隘,下針一瀉三補之,氣上攻噎只管在,噎不在食氣海灸,定瀉一時立便瘥。補自卯南轉針高,瀉從卯北莫辭勞,逼針瀉氣便須吸,若補隨呼氣自調,左右捻針尋子午,抽針行氣自迢迢,用針補瀉分明說,更用搜窮本與標,咽喉最急先百會。太衝、照海及陰交。學者潛心宜熟讀,席弦治病最名高。

馬丹陽天星十二穴治雜病歌

三里、內庭穴,曲池、合谷接,委中配承山,太衝、崑崙穴,環跳與陽陵,通里並列缺,合擔用法擔,合截用法截,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缺,治病如神靈,渾如湯潑雪,北斗降真機,金鎖教開徹,至人可傳授,匪人莫浪說。

三里膝眼下,三寸兩筋間,能通心腹脹,善治胃中寒,腸鳴並泄瀉,腿腫膝胻痠,傷寒羸瘦損,氣蠱及諸般,年過三旬後,針灸眼變寬,取穴當審的,八分三壯安。

內庭次趾外,本屬足陽明,能治四肢厥,喜靜惡聞聲,癮疹咽喉痛,數欠及牙疼,瘧疾不思食,針後便惺惺。

曲池拱手曲,屈肘骨邊求,善治肘中痛,偏風手不收,挽弓開不得,筋緩莫梳頭,喉閉促欲死,發熱更無休,遍身風癬癩,針著即時瘳。

合谷在虎口,兩指岐骨間,頭疼並面腫,瘧疾熱還寒,齒齲鼻衄血,口噤不開言,針入五分深,令人即便安。

委中曲月秋里,橫紋脈中央,腰痛不能舉,沉沉引脊梁,痠疼筋莫展,風痺復無常,膝頭難伸屈,針入即安康。

承山名魚腹,月耑腸分肉間,善治腰疼痛,痔疾大便難,腳氣關膝腫,輾轉戰疼痠,霍亂及轉筋,穴中刺便安。

太衝足大趾,節後二寸中,動脈知生死,能醫驚癇風,咽喉並心脹,兩足不能行,七疝偏墬腫,眼目似雲矇,亦能療腰痛,針下有神功。

崑崙足外踝,跟骨上邊尋,轉筋腰尻痛,暴喘滿衝心,舉步行不得,一動即呻吟,若欲求安樂,須於此穴針。

環跳在髀樞,側臥屈足取,折腰莫能顧,冷風並濕痺,腿胯連月耑痛,轉側重欷歔,若人針灸後,頃刻病消除。

陽陵居膝下,外月廉一寸中,膝腫並麻木,冷痺及偏風,舉足不能起,坐臥似衰翁,針入六分止,神功妙不同。

通里腕側後,去腕一寸中,欲言聲不出,懊惱及怔忡,實則四肢重,頭腮面頰紅,虛則不能食,暴瘖面無容,毫針微微刺,方信有神功。

列缺腕側上,次指手交叉,善療偏頭患,遍身風痺麻,痰涎頻壅上,口噤不開牙,若能明補瀉,應手即如拿。

百症賦

百證俞穴,再三用心。囪會連於玉枕,頭風療以金針。懸顱、頷厭之中,偏頭痛止;強間、豐隆之際,頭痛難禁。

原夫面腫虛浮,須仗水溝、前頂;耳聾氣閉,全憑聽會、翳風。面上蟲行有驗,迎香可取;耳中蟬噪有聲,聽會堪取。目眩兮,支正、飛揚;目黃兮,陽綱、膽俞。攀睛攻少澤、肝俞之所,淚出刺臨泣、頭維之處。目中漠漠,即尋攢竹、三間;目覺荒荒,急取養老、天柱。觀其雀目肝氣,睛明行間而細推;審他項強傷寒,溫溜、期門而主之。廉泉、中衝,舌下腫疼堪取;天府、合谷,鼻中衄血宜追。耳門、絲竹空,住牙疼於頃刻;頰車、地倉穴,正口歪於片時。喉痛兮,液門、魚際去療,轉筋兮,金門、丘墟來醫。陽谷、俠谿,頷腫口噤並治;少商、曲澤,血虛口渴同施。通天去鼻內無聞之苦,復溜祛舌乾口燥之悲。啞門、關衝,舌緩不語而要緊;天鼎、間使,失音囁嚅而休遲。太衝瀉唇歪以速愈,承漿瀉牙疼而即移。項強多惡風,束骨相連於天柱;熱病汗不出,大都更接於經渠。

且如兩臂頑麻,少海就傍於三里;半身不遂,陽陵遠達於曲池。建里、內關,掃盡胸中之苦悶;聽宮、脾俞,祛殘心下之悲漆。

久知脅肋疼痛,氣戶、華蓋有靈;腹內腸鳴,下脘、陷谷能平。胸脅支滿何療,章門、不容細尋。膈疼飲蓄難禁,膻中、巨闕便針。胸滿更加噎塞,中府、意舍所行;胸膈停留瘀血,腎俞、巨骨翏宜征。胸滿項強,神藏、璇璣已試;背連腰痛,白環、委中曾經。脊強兮,水道、筋縮;目潤兮,顴骨翏、大迎。庢病非顱息而不愈,臍風須然谷而易醒。委陽、天池,腋腫針而速散;後谿、環跳,腿疼刺而即輕。

夢魘不寧,厲兌相諧於隱白;發狂奔走,上脘同起於神門。驚悸怔忡,取陽交、解谿勿誤;反張悲哭,仗天衝、大橫須精。癲疾必身柱、本神之令,發熱仗少衝、曲池之津。歲熱時行,陶道復求肺俞理;風癲常發,神道還須心俞寧。濕寒濕熱下骨翏定,厥寒厥熱湧泉清。寒慄惡寒,二間疏通陰隙暗;煩心嘔吐,幽門開徹玉堂明。行間、湧泉,主消渴之腎渴;陰陵、水分,去水腫之臍盈。癆瘵傳尸趨魄戶、膏肓之路;中邪霍亂,尋陰谷、三里之程。治疸消黃,諧後谿、勞宮而看;倦言嗜臥,往通里、大鐘而明。咳嗽連聲,肺俞須迎天突穴。小便赤澀,兌端獨瀉太陽經。刺長強於承山,善主腸風新下血,針三陰於氣海,專司白濁久遺精。

且如肓俞、橫骨,瀉五淋之久積;陰隙、後谿,治盜汗之多出。脾虛穀以不消,脾俞、膀胱俞覓;胃冷食而難化,魂門、胃俞堪責。鼻痔必取齦交,癭氣須求浮白。大敦、照海,患寒疝而善蠲;五里、臂臑,生歷瘡而能治。至陰、屋翳,療癢疾之疼多;肩骨禺、陽谿消癮風之熱極。

抑又論婦人經事改常,自有地機、血海;女子少氣漏血,不無交信、合陽。帶下產崩,衝門、氣衝宜審;月潮違限,天樞、水泉細詳。肩井乳癰而極效,商丘痔瘤而最良。脫肛趨百會、尾翳之所,無子搜陰交、石關之鄉。中脘主乎積痢,外丘收乎大腸。寒瘧兮商陽、太谿驗,玄癖兮衝門、血海強。

夫醫乃人之司命,非志士而莫為;針乃理之淵微,須至人之指教。先究其病源,後攻其穴道,隨手見功,應針取效。方知玄理之玄,始達妙中之妙。此篇不盡,略舉其要。

金針賦

觀夫針道,捷法最奇,須要明於補瀉,方可起於傾危。先分病之上下,次定穴之高低。頭有病而足取之,左有病而右取之。男子之氣,早在上而晚在下,取之必明其理;女子之氣,早在下而晚在上,用之必識其時。午前為早屬陽,午後為晚屬陰,男女上下,憑腰分之。手足三陽,手走頭而頭走足;手足三陰,足走腹而胸走手。陰升陽降,出入之機。逆之者為瀉、為迎,順之者為補、為隨。春夏刺淺者以瘦,秋冬刺深者以肥。更觀元氣厚薄,淺深之刺猶宜。

原夫補瀉之法,妙在呼吸手指。男子者,大指進前左轉,呼之為補,退後右轉,吸之為瀉,提針為熱,插針為寒:女子者,大指退後右轉,吸之為補,進前呼之為瀉,插針為熱,提針為寒。左與右各異,胸與背不同,午前者如此,午後者反之。是故爪而切之,下針之法;搖而退之,出針之法;動而進之,催針之法;循而攝之,行氣之法。搓而去病,彈則補虛,肚腹盤旋,捫為穴閉。重沉豆許曰按,輕浮豆許曰提,一十四法,針要所備。補者一退三飛,真氣自歸;瀉者一飛三退,邪氣自避。補則補其不足,瀉則瀉其有餘。有餘者為腫為痛曰實,不足者為癢為麻曰虛。氣速效速,氣遲效遲,死生貴賤,針下皆知。賤者硬而貴者脆,生者澀而死者虛,候之不至,必死無疑。

且夫下針之先,須爪按重而切之,次令咳嗽一聲,隨咳下針。凡補者呼氣,初針刺至皮內,乃曰天才;少停進針,刺入肉內,是曰人才;又停進針,刺至筋骨之間,名曰地才,此為極處,就當補之。再停良久,卻須退針至人之分,待氣沉緊,倒針朝病,進退往來,飛經走氣,盡在其中矣。凡瀉者吸氣,初針至天,少停進針,直至於地,得氣瀉之,再停良久,即須退針,復至於人,待氣沉緊,倒針朝病,法同前矣。其或暈針者,神氣虛也,以針補之,口鼻氣回,熱湯與之,略停少頃,依前再施。

及夫調氣之法,下針至地之後,復人之分,欲氣上行,將針右捻;欲氣下行,將針左捻;欲補先呼後吸,欲瀉先吸後呼。氣不至者,以手循攝,以爪切掐,以針搖動,進捻搓彈,直待氣至。以龍虎升騰之法,按之在前,使氣在後,按之在後,使氣在前。運氣走至疼痛之所,以納氣之法,扶針直插,復向下納,使氣不回。若關節阻澀,氣不過者,以龍虎龜鳳通經接氣,大段之法,驅而運之,仍以循攝爪切,無不應矣,此通仙之妙。

況夫出針之法,病勢既退,針氣微鬆,病未退者,針氣如根,推之不動,轉之不移,此為邪氣吸拔其針,乃真氣未至,不可出之;出之者其病即復,再須補瀉,停以待之,直候微鬆,方可出針豆許,搖而停之。補者吸之去疾,其穴急捫;瀉者呼之去徐,其穴不閉。欲令腠密,然後吸氣,故曰:下針貴遲,太急傷血;出針貴緩,太急傷氣。己上總要,於斯盡矣。

考夫治病,其法有八:一曰燒山火,治頑麻冷痺,先淺後深,凡九陽而三進三退,慢提緊按,熱至,緊閉插針,除寒之有準。二曰透天涼,治肌熱骨蒸,先深後淺,用六陰而三出三入,緊提慢按,徐徐舉針,退熱之可憑。皆細細搓之,去病準繩。三曰陽中隱陰,先寒後熱,淺而深,以九六之法,則先補後瀉也。四曰陰中隱陽,先熱後寒,深而淺,以六九之方,則先瀉後補也。補者直須熱至,瀉者務待寒侵,猶如搓線,慢慢轉針,法淺則用淺,法深則用深,二者不可兼而紊之也。五曰子午搗臼,水蠱膈氣,落穴之後,調氣均勻,針行上下,九入六出,左右轉之,十遭自平。六曰進氣之訣,腰背肘膝痛,渾身走注疼,刺九分,行九補,臥針五七吸,待氣上下,亦可龍虎交戰,左捻九而右捻六,是亦住痛之針。七曰留氣之訣,玄

癖癥瘕,刺七分,用純陽,然後乃直插針,氣來深刺,提針再停。八曰抽添之訣,癱瘓瘡癩,取其要穴,使九陽得氣,提按搜尋,大要運氣周遍,扶針直插,復向下納,回陽倒陰,指下玄微,胸中活法,一有未應,反覆再施。

若夫過關過節催運氣,以飛經走氣,其法有四:一曰青龍擺尾 ,如扶船舵,不進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撥動。二曰白虎搖頭 ,似手搖鈴,退方進圓,兼之左右,搖而振之。三曰蒼龜探穴 ,如入土之象,一退三進,鑽剔四方。四曰赤鳳迎源 ,展翅之儀,入針至地,提針至天,候針自搖,復進其原,上下左右,四圍飛旋,病在上吸而退之,病在下呼而進之。

至夫久患偏枯,通經接氣之法,有定息寸數。手足三陽,上九而下十四,過經四寸;手足三陰,上七而下十二,過經五寸,在乎搖動出納,呼吸同法。驅運氣血,頃刻周流,上下接通,可使寒者暖而熱者涼,痛者止而脹者消。若開渠之決水,立時見功,何傾危之不起哉?雖然,病有三因,皆從氣血,針分八法,不離陰陽。蓋經脈晝夜之循環,呼吸往來之不息,和則身體康健,否則疾病竟生。譬如天下國家地方,山海田園,江河溪谷,值歲時風雨均調,則水道疏利,民安物阜。其或一方一所,風雨不均,遭以旱澇,使水道湧竭不通,災憂遂至。人之氣血,受病三因,亦猶方所之於旱澇也。蓋針砭所以通經脈,均氣血,蠲邪扶正,故曰捷法最奇者哉。

嗟夫!軒崎古遠,盧扁久亡,此道幽深,非一言而可盡,斯文細密,在久習而能通。豈世上之常辭,庸流之泛術,得之者若科之及第,而悅於心;用之者如射之髮中,而應於目。述自先聖,傳之後學,用針之士,有志於斯,果能洞造玄微,而盡其精妙,則世之伏枕之ㄜ,有緣者遇針,其病皆隨手而愈矣。

2010年6月23日 星期三

董氏奇穴治療痔瘡

  摘要: "董氏奇穴"是由山東省平度縣人董景昌先生根據祖傳經驗發展而成的一家之學。本文重點介紹針刺"董氏奇穴"治療痔瘡的兩個常用處方,包括穴位、針刺法及其特點----不看患部,不在患部針刺,不開刀,不吃藥,見效快。  
關鍵詞: 董景昌;董氏奇穴;針刺法;痔瘡中圖分類號:R657.1+8;R246.2;R245.9  

痔瘡是指位於肛門附近的靜脈叢發生瘀血所形成的靜脈瘤,在肛門內的稱內痔,肛門外的稱外痔,既有內痔又有外痔稱混合痔。其成因很多,有因妊娠、腹瀉、久坐、久立等,但最主要的原因是便秘。先簡單地介紹一下"董氏奇穴"。  
"董氏奇穴"是由山東省平度縣人董景昌先生根據祖傳經驗發展而成的一家之學。"董氏奇穴"的穴道很多,在董先生編著的《董氏針灸正經奇穴學》一書中列有740餘穴,而在胡文智先生所著《最新實用董氏針灸奇穴全集》中多達1470餘穴。這些穴道位置和《十四經》是完全不同的,即使某些穴位與經外奇穴相同,但其主治項目卻完全不同。除了穴位不同外,其手法等也不相同,如不採用"強捻針"、"搗針"、"揣"、"爪"、"彈"、"搖"、"撫"、"盤"等手法,這樣不但可以減輕病患者的痛苦,而且可以減少暈針。又施針時,患者大多採用臥姿,暈針現象更少了。  
"董氏奇穴"治療痔瘡常用的處方有下列兩種:  
處方1 針其門、其角及其正三穴。  
穴位:其門穴手背,在橈骨上緣、手腕橫紋正中央上二寸靠內側一寸處;其角穴在其門穴直上二寸;其正穴在其角穴直上二寸。  
主治:痔瘡痛,痔瘡出血,大便脫肛(另可治子宮炎、卵巢炎、腹膜炎、尿道炎、膀胱炎)。  
針刺法:直刺無效,應斜刺,由橈骨上緣以十五度向外斜刺一寸半。  
處方2 刺上、下俞穴、雙奇、正陽、三權、三靈、三弼、木枝、木陵、火靈等穴。  
穴位:上俞穴在委中外開五分;下俞穴在委中內開五分;雙奇穴在委中穴之兩側;正陽穴分為三穴,正陽二穴在委中直下一寸,正陽一穴在正陽二穴外側一寸,正陽三穴在正陽二穴內側一寸;三靈穴,在委中直上一寸為三靈一穴,直上二寸為三靈二穴,直上三寸為三靈三穴;三權穴在三靈穴向外橫開一寸半線上;三弼穴在三靈穴向內橫開一寸半線上;木枝穴即在《十四經》合陽穴內側一寸;木陵穴在木枝穴下一寸;火靈穴在委中直下三寸。  
主治:痔瘡,脫肛(各穴另可主治的病種很多,在此省略)。  
針刺法:點刺出血。但並非上述每一個穴道都點刺出血,而是選擇其中二、三個穴道在青色血管處下針,至瘀血流出。須注意不可點刺在動脈血管上,以免危險。  
用處方治療時,有時患者會主訴突然間肛門口好像少了一塊肉,這是正常現象,說明內痔收縮、外痔軟化縮小,效果神速。有些患者不用處方2而只用處方1,效果也很好。  
當然,治癒後還須注意防復發。如保持肛門清潔、排便通暢,保證睡眠充足,少吃(吸)辣椒、煙酒等辛辣刺激性食物,等等。  
總之,針刺"董氏奇穴"治療痔瘡,具有不看患部、不開刀、不吃藥、不在患部針灸等優點,痛苦少、見效快、安全可靠。

作者:陸建中 加拿大卑詩省裡士滿建中中醫針灸聯合診所
Jianzhong Clinic of Richmond B.C., Canada陸建中Lu Jianzhong

董氏奇穴特效秘方

筆者按:本文作者為孫瑛基,主要資料根據賴金雄的《董氏針灸奇穴經驗錄》,方便臨床治療時的參考。
< 手掌面 手指部 >
001 五虎 : 手指痛, 足趾痛, 足跟痛(特別是捻挫)
002 大間 : 寒疝
003 小間 △
004 浮間 △
005 外間 △
006 中間 △
007 木穴 : 感冒(鼻流淸涕, 皮膚瘙痒), 手汗, 手皮膚病(主婦濕疹, 手掌皺裂)
008 脾腫 : 胃腸病(消化不良, 胃下垂)
009 心膝 : 膝部疾患( 膝關節痛, 膝蓋痛, 膝無力)
010 心常 : 心臟病(心悸)
011 膽穴 : 膝痛, 小兒驚氣, 夜啼
012 三眼 : 與足三里同一 主治
013 復原 : 骨疾患(椎間板脫出, 骨刺)
014 木炎 : 肝臟病(肝炎, 肝腫大, 肝硬化)
015 鳳巢 : 婦人病(月經不調, 子宮疾患, 帶下, 不姙)
016 凰巢 △
017 眼黃 : 黃疸
< 手背面 手指部 >
018 火膝 : 心臟病(心悸, 心痛, 不整脈), 肩臂不擧, 膝蓋痛
019 指腎 : 背痛, 口乾
020 指三重 : 偏頭痛
021 二角明 : 眉棱骨痛, 鼻骨痛, 腰痛(腰閃)
022 肺心 : 尾骨痛
023 木火 : 下腿痛, 半身不遂
024 指五金 : 一切氣痛(特別是腹痛)
025 指千金 △
026 指駟馬 : 肋骨痛, 鼻疾患, 耳疾患
027 婦科 : 婦人病(月經不調, 經痛, 子宮疾患, 不姙, 流產)
028 制汚 : 瘡瘍, 火傷, 手術後 惡露不止
029 止涎 : 小兒流涎
< 手掌部 >
030 土水 : 胃腸病(特別是腹脹), 手痛(手指痛, 手掌痛)
031 重子 : 背痛(膏肓穴痛), 肩痛, 感冒咳嗽, 小兒氣喘
032 重仙 △
033 手解 : 暈鍼
034 腕順一 : 坐骨神經痛, 腎虛性 疼痛(腎虛腰痛, 腎虛眼痛, 腎虛牙痛, 膏肓穴痛), 耳疾患
035 腕順二 △
< 手背部 >
036 大白 : 一切疼痛(頭痛, 肩痛, 坐骨神經痛, 腰痛), < 單: 急性肺炎, 高熱, 小兒氣喘 >
037 靈骨 △
038 上白 : 眼痛(眼疲勞痠痛), 落枕(項强痛)
039 中白 : 一切下肢疼痛
040 下白 △
< 下臂陰面部 >
041 人士 : 氣管支疾患(特別是喘息), 心臟病(特別是心悸)
042 地士 △
043 天士 △
044 曲陵 : 霍亂, 心臟痲痺
< 下臂陽面部 >
045 其門 : 頑固한 便秘, 痔疾, 婦女 不感症
046 其角 △
047 其正 △
048 火腑海 : 益壽(疲勞, 貧血), 感冒
049 火串 : 脇痛(肋骨痛), 下臂痛, 坐骨神經痛
050 火陵 : 胸部疾患(胸痛, 胸悶, 胸脹)
051 火山 △
052 手五金 : 坐骨神經痛
053 手千金 △
054 腸門 : 急性腸炎(腹痛, 泄瀉, 裏急後重)
055 肝門 : 急性肝炎, 肝硬化
056 心門 : 心臟病(心臟衰弱, 心臟痲痺, 心悸), 尾骨痛
< 上臂前面部 >
057 分金 : 感冒, 鼻炎, 喉頭炎
058 雲白 : 下肢病(下肢無力, 下半身不遂, 小兒痲痺), 婦人病
059 李白 △
< 上臂側面部 >
060 背面 : 全身疲勞(發音無力, 下肢無力), 瘰癧
061 肩中 : 下肢病(下肢無力, 下半身不遂, 小兒痲痺), 肩痛, 膝蓋痛
062 人宗 : 坐骨神經痛(特別是大腿內側痛)
063 地宗 △
064 天宗 △
< 上臂後面部 >
065 後椎 : 脊椎疾患(椎間板脫出症)
066 首英 △
067 富頂 : 高血壓(頭痛, 頭暈)
068 後枝 △
069 支通 : 高血壓
070 落通 △
071 下曲 : 高血壓, 下肢病(下肢無力, 下半身不遂, 小兒痲痺)
072 上曲 △
073 水兪 : 臂痛, 手腕痛, 手背痛
< 足趾部 >
074 火包 : 心絞痛, 外傷 出血不止, 難産, 胎衣不下
075 海豹 : 手指痛(特別是拇指, 食指痛)
076 木婦 : 婦人病(特別是帶下), 尿意頻數
< 足掌部 >
077 花骨一 : 眉棱骨痛, 眼疾(沙眼, 角膜炎, 怕光, 迎風流淚 等)
078 花骨二 : 手臂痛, 手指無力
079 花骨三 : 脊椎骨痛, 坐骨神經痛, 腰痛
080 花骨四 △
081 上瘤 : 腦部疾患(腦腫瘍, 腦水腫, 腦震蕩, 小腦痛), 鼻塞, 鼻衄
< 足背部 >
082 火硬 : 高血壓
083 火主 : 咽喉腫痛
084 門金 : 急慢性胃腸病(因暑邪), 盲腸炎, 脫肛
085 木斗 : 全身麻木, 三叉神經痛(口張則痛), 舌强難言
086 木留 △
087 六完 : 一切出血(外傷, 誤刺出血, 腦充血, 肺充血, 咳血 等)
088 水曲 : 手腕無力, 全身關節痛, 肥滿
< 足內側部 >
089 火連 : 腦部疾患(腦腫瘍, 腦膜炎), 高血壓(眼痛, 前頭痛, 後頭痛, 項痛)
090 火菊 △
091 火散 △
092 水相 : 腎臟炎(四肢浮腫), 腎虛腰痛, 産後風
093 水仙 △
094 水晶 : 子宮疾患
< 下腿前面部 >
095 四花上 : 胃腸病(消化不良, 胃潰瘍, 胃痛), 心臟病(心躁, 不整脈, 心臟衰弱), 肺病(哮喘)
096 四花中 : 胃腸病(急性胃痛, 腸炎), 心臟病(心臟痲痺, 冠狀動脈硬化), 肺病(肺結核, 肺氣腫, 肺癌)
097 四花副 △
098 腑腸 : 胃腸病(腸炎, 腹脹瀉瀉), 椎間板脫出症(坐骨神經痛)
099 四花下 △
100 四花裏 : 胃腸病, 心臟病(心臟痲痺, 不整脈, 心悸)
101 四花外 : 胃腸病, 側身痛(偏頭痛, 耳痛, 牙痛, 肩臂痛, 肋骨痛, 側面 坐骨神經痛)
102 消骨 : 全身關節腫大(膝關節腫大, 指關節腫大)
103 上脣 : 口舌脣生瘡, 脣痛
104 下脣 △
< 下腿後面部 >
105 正筋 : 腦部疾患(腦腫瘍, 腦震蕩), 後頭痛, 頸項强痛(落枕), 背痛, 腰閃
106 正宗 △
107 正士 △
108 搏球 : 肌肉痙攣(破傷風, 霍亂轉筋), 背痛(膏肓部痛), 腰痠痛
< 下腿內側部 >
109 天皇 : 腎虛證(腎虛腰痛, 坐骨神經痛, 膏肓部痛, 頭痛, 陽痿, 遺精 等), 糖尿病, 斜視, 神經衰弱
110 天皇副 △ < 單: 手指麻木痛, 手臂不擧(五十肩), 半身不遂 >
111 地皇 △
112 人皇 △ ▽
113 四肢 : 全身諸痛(四肢疼痛; 關節炎)
114 光明 : 眼疾患
115 上反 : 甲狀腺機能亢進症
< 下腿外側部 >
116 三重 : 中風(口眼喎斜, 舌强不語, 半身不遂), 甲狀腺腫大, 乳部疾患, 腦部疾患
117 側三里 : 偏頭痛, 三叉神經痛, 牙痛, 手腕痛(特別是捻挫), 胃下垂
118 側下三里 △
119 足千金 : 喉部疾患(甲狀腺腫, 扁桃腺炎, 喉頭炎, 魚刺鯁喉)
120 足五金 △
121 外三關 : 外科疾患(如靑春痘), 一切癌, 肩背痛
122 七虎 : 肩部疾患(肩骨痛, 鎖骨痛)
< 大腿前面部 >
123 通關 : 心臟病, 消化不良, 神經性嘔吐(如姙娠惡阻)
124 通山 △
125 通天 △ < 單: 膝蓋痛 >
126 內通關 : 心臟衰弱, 四肢無力, 肩痛(手不能擧)
127 內通山 △
128 內通天 △
129 姐妹一 : 婦人病(帶下, 月經不順, 子宮炎, 子宮癌), 胃出血, 腸出血
130 姐妹二 △
131 姐妹三 △
132 感冒一 : 重感冒(高熱, 惡寒, 頭痛)
133 感冒二 △
134 通腎 : 腎虛證, 腎臟炎(全身浮腫), 糖尿病(口渴, 小便濁), 肩背痛
135 通胃 △
136 通背 △
137 駟馬中 : 肺病, 呼吸器疾患, 皮膚病, 眼球突出(甲狀腺機能亢進), 胸肋部 打撲傷
138 駟馬上 △
139 駟馬下 △
140 金前下 : 鷄胸(胸骨外鼓)
141 金前上 △
142 足解 : 暈鍼, 刺鍼後 鍼眼疼痛, 注射後 肌肉腫大, 一切捻挫, 藥物中毒
< 大腿內側部 >
143 明黃 : 肝臟病, 血壓不調, 血糖不調, 椎間板脫出症, 流注性疼痛
144 天黃 △
145 其黃 △ ▽
146 火枝 : 膽病(黃疸, 膽囊炎, 膽結石)
147 火全 △
148 失音 : 言語不淸, 咽喉疾患(咽喉腫痛, 甲狀腺炎, 扁桃腺炎)
< 大腿外側部 >
149 下泉 : 顔面神經痲痺(口眼喎斜), 耳重聽
150 中泉 △
151 上泉 △
152 七里 : 身體側痛(偏頭痛, 太陽穴痛, 三叉神經痛, 口眼喎斜, 耳痛, 肩後側痛, 足踝痛)
153 上九里 : 肩關節痛(手不能擧)
154 下九里 : 背痛
< 耳面部 >
155 耳環 : 酒醉
156 火耳 : 心臟病
157 土耳 : 胃腸病
158 水耳 : 腎虛疾患
< 耳背部 >
159 耳背 : 一切炎症(角膜炎, 喉頭炎, 中耳炎)
160 木耳 : 肝臟病
161 金耳 : 肺病
162 耳三 : 感冒(高熱, 頭痛, 扁桃腺炎)
< 頭髮部 >
163 正會 : 中風(手顫症, 口眼喎斜, 半身不遂, 不語), 火氣上逆(高血壓, 頭痛, 眩暈), 尾骨痛
164 前會 △
165 後會 △
166 州圓 : 腦腫瘍
167 州昆 △
168 州崙 △
169 州火 : 心因性 坐骨神經痛
170 州金 : 肺因性 坐骨神經痛
171 州水 : 腎因性 坐骨神經痛
172 總樞 : 失音, 嘔吐, 吐瀉霍亂, 小兒驚氣, 吐乳
< 眼部 >
173 鎭靜 : 前頭痛, 失眠, 小兒驚風
174 上里 : 前頭痛
175 四腑一 △
176 四腑二 △
< 鼻部 >
177 正本 : 鼻疾患(過敏性鼻炎, 鼻塞, 酒齄鼻)
178 腑快 : 腹痛(腹脹)
179 鼻翼 : 疲勞, 一切痛症(偏頭痛, 眉棱骨痛, 舌痛, 喉頭痛, 四肢骨痛, 坐骨神經痛)
< 顴骨部 >
180 玉火 : 一切痛症(顴骨痛, 肩臂痛, 四肢痛, 膝蓋痛, 坐骨神經痛)
181 馬金水 : 肩背腰痛(膀胱經 第二線 外側痛), 腰閃, 結石(膀胱結石, 腎結石), 小便頻數, 尿失禁
182 馬快水 △
183 木枝 : 膽病(膽結石)
< 口部 >
184 六快 : 結石(膀胱結石, 尿道結石), 陰莖痛(尿道炎, 淋疾)
185 七快 : 結石(膀胱結石, 尿道結石), 口眼喎斜
186 水通 : 腎虛疾患, 一切氣逆(咳嗽, 喘息, 呃逆, 嘔吐, 霍亂)
187 水金 △
033 手解 : 强心作用 036 大白 / 037 靈骨 : 調氣作用 054 腸門 : 大腸及 肛門的緊張緩和作用 087 六完 : 止血作用 088 水曲 : 止痛, 減肥作用 095 四花上 : 升淸降濁及調氣作用, 腸胃消化吸收及促進作用 100 四花裏 : 强心作用 109 天皇 / 110 天皇副 / 111 地皇 / 112 人皇 : 補腎强壯作用, 五行屬性上 膀胱 陽水經 115 上反 : 鎭靜作用 116 三重 : 頭部的破氣行血作用 123 通關 / 124 通山 / 125 通天 : 五行屬性上 心, 小腸 火經 134 通腎 / 135 通胃 / 136 通背 : 五行屬性上 腎陰水經 137 駟馬中 / 138 駟馬上 / 139 駟馬下 : 五行屬性上 肺, 大腸 金經 143 明黃 / 144 天黃 / 145 其黃 : 五行屬性上 肝, 膽 木經 152 七里 : 疏風, 鎭痛, 鎭靜作用 155 耳環 : 解酒作用 163 正會 / 164 前會 / 165 後會 : 鎭靜活絡作用 173 鎭靜 : 痲醉作用 179 鼻翼 : 氣虛, 氣鬱等疼痛的鎭痛作用 180 玉火 : 血虛, 血瘀等疼痛的鎭痛作用 186 水通 / 187 水金 : 補腎, 順氣作用

2010年5月25日 星期二

[推荐]董氏奇穴針灸淵源與學術特色簡介

引  言
  孔子云:禮失求諸野。
  我們必須正視這樣一個事實:兩千年的歲月蒼桑,傳統針灸有許多精華的東西湮沒佚散了,但是在民間,中國針灸之真傳命脈卻延綿不絕,一脈相承,生生不息。
  月印萬川,風流千古。面對董氏先祖的大智慧,我的心靈一次次被強烈震撼……
曆史淵源
  董氏奇穴,乃董門祖傳數十代之針灸絕學,曆來口授心傳,不著文字,不傳外姓,其獨門之祕穴心法,對外隱而不發,祕而不宣,幾成千古疑案,素有"江湖祕術"之稱。
  董公景昌先生(1916-1975),祖籍山東省平度縣。其父董森公,身懷絕技,以針術名噪鄉里。董公幼承庭訓,紹衍祖學,18歲即獨立行醫,曾懸壺青島數載,懷救世之心,挾濟人之術,未幾,醫名鵲起。1949年,董公舉家遷往台灣,1953年,蟄居台北。數十年來,董公臨診40萬人次,活人無算。其醫術日見精進,造詣更為深厚。董門獨派針灸絕學,在其手中運用如神,功至臻境。1971年,董公以奇穴針灸治愈高棉總統龍諾之半身不遂,其針術之神奇震撼台灣朝野,時人盛譽其為"當代針聖"。為弘揚董門絕學,董公摒棄門戶之見,打破先祖不傳外姓之常規,開門授徒,一時虔誠求師者日眾,可謂桃李滿天下,董公擇其德才俱佳者七十又三人,收為入門弟子,悉心傳授。1972年,從師學藝者某公(某大學教授),盜用董氏奇穴之部分,出版《江湖奇穴祕集》,董公深惡而痛絕之。為免眾人受愚,以正視聽,遂取其祖學之精華,於1973年輯成《董氏針灸正經奇穴學》在台灣出版。至此,董氏祖傳數十代之絕學祕技流傳於世。董公厥功偉矣!
  董公入門弟子七十三人,得其衣缽者乃嫡傳弟子楊維杰先生。楊氏祖籍山東省高密縣,家學淵源,自幼學習醫葯、傷科、針灸,后師從董公潛心研究董氏獨門奇穴針法。因楊父與董公素有世交,且楊氏天資聰穎,用功精專,為人厚道,深得董公期許,遂將家傳絕學傾囊相授。楊氏克紹箕裘,盡得其傳。28歲即出版第一部由張大千先生親筆題名的著作:《針灸經緯》,以后陸續推出《針灸經穴學》、《針灸五輸穴應用》,尤可稱道者,楊著《董氏奇穴針灸學》,乃董公原著之后第一部深入闡釋董氏奇穴針灸心法的巨著,暢銷台灣、日本、韓國、東南亞及美國等地區國家,引起轟動。
  楊氏臨證數十載,潛心於董門絕學的研究之中,苦心孤詣,兀兀窮年,將董氏奇穴針灸發揚光大,形成蔚為大觀之董楊大成針灸體系。公元1997歲末,常波從青島千里迢迢慕名前往台灣,拜謁董氏嫡傳弟子、美國針灸學會學術組長、台灣中醫針灸泰斗--楊維杰先生為師,學習董氏奇穴針灸心法。承蒙恩師不棄,拜在楊師門下,並登堂入室,成為董氏奇穴大陸再傳入室弟子。徜徉董楊大成針灸之殿堂,神游心印,搜奇攬勝,真可謂玄機妙趣,異彩紛呈。
學術特色
  董氏先祖以其靈性智慧,妙造獨悟,創立了獨具特色的針灸體系。正如《醫貫》有雲:"夫有醫術,有醫道,術可暫行一時,道則流芳千古。"董氏奇穴非一方一法,一穴一術,乃自成體系的針灸流派,堪稱針道。其醫理學術深如淵壑,浩若瀚海。擇其要者舉述如下:
  一、穴法特色
  董氏奇穴號稱七百四十穴,真正公開的尚不足二百。分布在手指(一一部位)、手掌(二二部位)、前臂(三三部位)、上臂(四四部位)、足趾(五五部位)、足背(六六部位)、小腿(七七部位)、大腿(八八部位)、雙耳(九九部位)、頭面(十十部位)以及前胸、后背等十二個部位,脈絡清晰,有章可循。  1、 骨緣分布
董氏奇穴多近骨緣分布,講究貼骨進針。如婦科、還巢、靈骨、足三重等,均貼骨緣。現代研究表明,針刺效應與骨膜傳導有關,董氏奇穴多貼骨緣分布,故療效顯著。
  2、 穴位組合
董氏奇穴多以組合穴應用。如胸腹及后背穴位,均以組合穴出現,多用刺血針法,取穴靈活,安全有效。他如駟馬穴、上三黃、下三皇、外三關等,均為三穴並列,跨越身體某一區段。此乃董氏奇穴一大特色,其臨床效應之快捷,非傳統經穴可比。  3、 命名朴素
董氏奇穴之命名,朴素直觀,容易掌握。如正筋、正會、肩中(以部位命名);木火、水金、土昌(以五行命名);明黃、天黃、肺心(以五臟命名);婦科、眼黃、肝門(以主治命名)。
  4、 正經奇穴 董公曆來提倡董氏奇穴乃"正經奇穴",正因為對十四經穴有深入的研究,才會獨創數百奇穴,董氏奇穴與十四經穴有很深的淵源。楊師在十四經穴方面也有極高的造詣,尤其是對五輸穴的應用發揮,更是出神入化,妙趣橫生。恩師常常告誡:"要想精於董氏奇穴,必須讀通《靈樞經》,董氏門生不可不知。"
尤值一提的是,董氏奇穴之最精華處,乃董氏七十二絕針(對某種疾病有特殊療效之穴位)、董氏三十二解針(解毒、解暈、解痛有奇效)。楊師常說:"真正悟透了董氏奇穴之精神,常用奇穴二、三十個足矣。"
  二、針法特色
  董氏針法別具一格,自成一家,與十四正經傳統針法迥然不同。董氏指揮針法內容有四:倒馬針法、動氣針法、牽引針法、不定穴針法。  倒馬、動氣、牽引針法,其術簡單,其理深奧,看似至簡至易,實乃形神合一之上乘針法,能最大限度、最快速地激發人體內在潛能,集中定向沖擊病灶,使諸多疑難雜症、頑症痼疾奇跡般速愈。不定穴針法又體現了董氏針法的靈活性,乃董公高深絕學之一。不論病有多重,只要有病,就必有其治法。董公常雲:"病非人身素有之物,能得亦能除,言不可治者,未得其術也。"此針法講究治病無定穴,取穴無定處,注重疾病的外在感應(知象則理在其中),正所謂 "睹其應,而知五臟之害。"董公遇到疑難雜症,必凝神入定片刻,待心境澄明而迅即查明其顯示穴位下針,往往針到病除,立見奇效。
  最為精妙處,乃董氏刺血針法。古法針灸,最重刺絡放血。董公秉承數十代之祖傳絕技,又廣泛涉獵各家活血化瘀之文獻,厚積薄發,獨出機杼,將董氏刺血針法運用得出神入化,時人盛譽"董氏刺血針法獨步世界專治大病"。楊師當年隨侍董公身側,盡得董氏刺血真傳,又遍訪中國刺血名醫,使刺血針法從理論到實踐有了進一步發揮。
  董氏奇穴針灸有獨具特色的"絡病理論",認為"久病必瘀"、"怪病必瘀"、"重病必瘀"、"痛症必瘀"、"難病必瘀"。凡病經數次針治,未見病情改善,這時董公認為必有瘀血阻滯氣機,當在相關區域尋找瘀絡,刺絡放血,使惡血邪氣盡出,立起沉痾痼疾。
董氏刺血針法之作用:決凝開滯、滌痰祛瘀、潟熱活血、排毒利濕。楊師有雲:"祛一分瘀血,存一分生機"。
  董氏刺血針法之特點:
  1、刺血以遠處施針為主,甚合"潟絡遠針"之古義。
  2、刺血部位遍及全身,划分許多特效刺血區,如心肺區、肝膽區、腎區等等。
  3、治療範圍廣泛,特效速效,簡單安全。
  三、診法特色
  正確的診斷及對穴性的了解,是應用董氏奇穴的關鍵所在。董公診病,首看掌診,次看面診。董氏掌診祕訣乃董門弟子習用的獨門診法,此中真訣需經口授心傳,方可了然於胸。
董氏掌診之診斷結果(如肝虛、心弱、肺機能不夠之坐骨神經痛、腎病引起之腰痛等等),並非僅指所患何病,用於定位診斷,在更大的程度上,是一種病機辨證,按照人體肝、心、脾、肺、腎五大系統,依據掌診分區的形色異常,將其辨證結果歸類(即臟腑辨證),然后據此選穴施治,此乃最為關鍵處。如治療坐骨神經痛的特效穴有數個,若患者掌上肺區出現氣色反應,即可診為肺虛,而靈骨、大白又有肺神經通過,故針此二穴必有顯效;若掌診腎區形色反應異常,則當取中白、下白(屬腎之神經)二穴。依法取穴,療效穩定。
  四、心法特色
  師公所著董氏奇穴之祖本,僅僅講述了數百奇穴的分布及主治,諸多內容尚未公開。楊師根據董公所傳,結合自己多年的臨證參悟,構築了董氏奇穴完整而獨特的理論體系。本文限於篇幅,僅取其理論精華之一二,為學者由此切入,触類旁通,便可準確把握董氏心法之脈絡,誠如古雲:天地玄機,藏之葉動風搖間耳。  1、全息通應
董氏奇穴針灸,屬於多層次的全息針灸學,認為整體中任何一個獨立部分,都影縮著整體的資訊。諸多特效奇穴的創立,均與此原理有關。董氏奇穴為我們展現了一幅豐富多彩、全息通應的全景圖,其最常用的九種全息對應關係,可以囊括當前出現的許多全息針灸療法,臨證應用,變化無窮。例如位於口唇邊的水金、水通二穴,正當面部全息倒像之肺及氣管所在處,其全息正像則為下焦之腎臟所在,故以"金"、"水"命名,補氣益腎作用極強,治療久病腎不納氣之哮喘尤有特效。
  2、同氣相求
  楊師又稱之為"體應",是董氏奇穴在治療方面最有針對性的發揮與創造。體應之要點為:以骨治骨,以筋治筋,以肉治肉,以脈治脈,以皮治皮。如治療各種骨刺,常用削骨針(四花副穴及其下2.5寸之倒馬針),必須貼骨扎針方有特效;又如某股骨頭坏死患者,行置換術后,自覺大腿外側體表有異常冷感2年,局部針刺2個月未愈,因其病位在皮部,證屬血瘀,故在其同側小腿心肺區,取其皮部之瘀絡刺血,一次而愈。
  3、臟腑別通
  該理論《內經》未見,首見於《醫學入門》,但其源流則不甚了了。楊師發前人所未發,認為由六經開闔樞理論推衍而來,並在肺與膀胱通、脾與小腸通、心與膽通、腎與三焦通、肝與大腸通之后,又補充了心包與胃通。  臟腑別通,實乃臟腑氣化相通。此一原理在董氏奇穴中,有極其廣泛的應用。如重子、重仙在肺經上,主治膀胱經之背痛;中白、下白在三焦經上,補腎作用極佳;木穴在大腸經上,治肝火旺極具特效;火包穴在胃經上,透過胃與心包通,治心絞痛特效。
  4、絡病理論
  該理論源於《內經》,昌明於葉天士,董公又有更深入而精彩的發揮,其拿手絕活--刺血針法,即以絡病理論為依據。初病氣結在經,經主氣;久病血傷入絡,絡主血。任何頑症痼疾由氣滯、血瘀到痰凝、毒聚的病理過程,均以瘀血為機轉。董公以毫針通經調氣,以三棱針刺絡活血,氣通血活,何患疾之不除?可以這樣說,董氏獨門刺血針法,使一些看似復雜的疑難重症迎刃而解,渙然冰釋。
  另外,董氏針灸心法中,對藏象理論、脾胃學說均有獨到的發揮,他如一經治多經、一穴多穴用、互引互治、夾穴多治等,也為董氏奇穴的臨床應用,增添了無窮的魅力。
  五、治療特色
  董氏奇穴針灸取穴少,見效快,治療範圍廣,對各種痛症、面癱、鼻炎、哮喘、膽囊炎、慢性胰腺炎、結腸炎、耳鳴、耳聾、帶狀皰疹、丹毒、不孕症、婦科病等等,均有意想不到的療效。如重子穴治久年背痛立竿見影,十四經穴無出其右者;又如腎關穴治尿頻;木穴治鵝掌風;婦科穴治不孕症;駟馬穴治過敏性鼻炎及多種皮膚病;正脊穴及上三黃治各種骨刺;通關、通山、通天配合刺血針法治療病毒性心肌炎;下三皇治糖尿病;制汙穴治久年惡瘡不收口;叉三穴配足三重治暴聾;側三里、側下三里治三叉神經痛均有特效,屢驗不爽,不一而足。
  運用董氏奇穴有兩個層次:第一層次,掌握一些特效的招式,形成一系列疑難專科病的標準化治療方案。董氏先祖為我們留下了非常豐富的卓有成效的治療經驗,必須首先掌握。第二層次,由董氏奇穴完整的實踐及理論體系切入,參透針道原理,把握一身陰陽規律,形成以靜制動、以不變應萬變的整體思維模式,這樣,才能在面對復雜的臨床問題時,游刃有余,從容不迫,找到最佳治療對策。可以說,董氏奇穴將中國傳統針灸之精粹發揮得淋漓盡致。為學者須沉潛入微,真積力久,方可慧然獨悟。
 結  語
  回首1998年2月14日在台北市拜師宴上,恩師楊維杰先生語重心長的教誨,憶及1999年8月隨恩師去西藏義診時的徹夜長談,常波每每感念不已。
  董氏奇穴,中國大陸土生土長的民間絕技,流傳海外幾近半個世紀了,董師公業已仙逝二十七周年了,恩師楊維杰先生也遠去美國。在今天,我受恩師的囑托,面向全國公開傳授董氏奇穴針灸,是為了實現董公生前的遺願--讓董氏奇穴重回故鄉,再現光芒。常波不敏,注定以畢生精力投身於此。

2010年5月15日 星期六

李国政老師《台灣董氏針灸倒馬針刺療法》

一、董氏倒馬針刺治療法的意義

在董公所傳七百多位穴位中,有將近百分之六十的穴位皆為成組的穴位,其觀念的來源乃在於,董公認為久病痺症,若只用一、兩針來治療,效用不高,且療效較為有限,故發展出董氏針灸特有的倒馬針法。倒馬針法即用三根針來治療,以直三針最常用,橫三針較少用,視臨床所需而靈活運用。例如董氏奇穴中的大間、側間、小間,天陽、人陽、地陽,土水一、二、三穴,心靈一、二、三穴,以及上三黃、下三皇、三重穴等,皆為倒馬針法的穴位,而在董公所傳的穴位中,便有百分之六十為倒馬針法成組的穴位,可見董公十分重視此針法的運用,且其具有極佳的療效。

二、董氏倒馬針刺治療法的取名源由

董公很喜歡馬,故其許多穴位取名皆與馬有關,例如足駟馬、指駟馬、馬金水、馬快水等,故此針法取名亦與馬有關,稱為倒馬針法。另馬跑得很快,即迅速之意,取馬為名亦有速效之意。而且此倒馬針法,更是名符其實的“倒馬”,因為若是馬缺少一隻腳,剩下三隻腳便會倒下,故此倒馬的意思便是使“馬倒”,即剩三隻腳,運用於針灸治療上,即是用三根針,針刺的意思。從董公所傳之奇穴中,大都為三穴一組之佈置即可體會董氏奇穴之真諦。此道理很容易便可明白。故可知三針倒馬為主要,兩針的運用較屬特例。

三、董氏倒馬針刺治療法的效果

古代擅用針灸的名醫,對於寒氣小深的疾病,天冷、久病的治療上,曾用“齊刺”來治療,其效果頗佳。但是董公更深入地研究,而發展出倒馬針法,其療效可通全身臟腑,做整體性的治療,尤其中醫治療的觀念,乃在於重視整體性的調理,而非西醫的局部治療。董氏倒馬針法可使各臟腑間起整體協調作用,對於治療的效果更能強化提高,加強患者的針感,直通三焦,故其效果當然較其他針刺為強。

四、董氏倒馬針刺治療法的特性

1 針通三焦:董氏倒馬針刺治療法,因利用三根針同時治療,其療效可通三焦,治療範圍可達所有臟腑,不像傳統針法,只對某一臟腑下一、兩針,因此倒馬針法較其他針法,針效來得強的原因。

2 整體療法:很多疾病的發生,並非單純只是一臟一腑的病變,乃是諸臟腑間皆有整體性的關連,故倒馬針法便具有整體治療的特點,對循環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生殖系統、排泄系統等,常做整體性的治療與調整,使治病的療效發揮達到最高的針效。

3 療效特強:董氏倒馬針法乃利用三根針達到治病的效果,而其治療的方法亦非只針對某一臟腑,只做局部的治療,乃是針對全身整體臟腑間做協調,其療效當然比傳統一針或兩針或多針的療效較佳,而且根據實際的臨床經驗,若只下一、兩針的效果有限且較慢,若利用倒馬針法三根針,其效果常較迅速,針感較強,且療效亦較佳。

4 特重區段:倒馬針法不重經絡,特別重視區段的取穴方法,亦是異於傳統針法的一大特點。其穴位區分為一一~十十部位,每個部分的區段,皆可獨立成一系統,由局部代表人的整體,其各區段內,皆有倒馬針法的穴位,例如一一手指部位的大間、側間、小間,二二手掌部位的土水一、二、三穴,三三下臂部位的土胃一、二、三穴,四四部位的天宗、地宗、人宗,五五部位的婦靈穴,六六部位的火連、火菊、火散,七七部位的三重一、二、三穴,八八部位的上三黃,九九部位的神耳上、中、下穴,十十部位的正會、前會、後會等。

5 手法簡明:董氏針灸不講古傳各種,彈、啄、飛、搯等手法,不講手法技術上的補瀉,針法簡單明確,與傳統大談補瀉、手法,使整體針灸治療繁雜,而且眾說紛芸,沒有統一明確的說法,於臨床施治上常有實際與理論未能結合不易掌握的情況,故董氏針灸不用任何手法補瀉及多樣變化的各種得氣手法,而其倒馬針法亦是如此,簡單明確,易於操作,針效不錯。

6 危險性低:董氏倒馬針剌治療法,取穴位置大都以四肢、頭部、耳部為主,不在腹部、胸部取穴,避開了人體的一些危險臟器,其身上的穴位,在董氏針灸上大量採取所謂放血針刺,不用豪針直剌,故取穴容易且方便,而且危險性極低。

2010年5月14日 星期五

董氏針灸 倒馬區段共振 上三黃 下三皇(轉貼)

這是 習修董氏針灸的朋友 最常扎的一組穴道 也是對治久病重病必扎的組穴
小腿內側是 董氏 腎的反射區 ;大腿內側是 董氏 肝的反射區
分享 我扎 上三黃 下三皇的心得
上三黃 下三皇 「扎的正確」 不只是調整肝臟腎藏 而是調整 全部的臟腑
現把 人的身體去頭去手腳 ; 體腔 平均分四個部分
扎左腿的下三皇 是體腔的左下四分之一在共振 右腿 是右下四分之一在共振
但扎上三黃 扎左腿 反而是跟右上四分之一在共振
十二針全下 是體腔所有的臟腑都在波動 
負能量 由腳大量噴出
很多師兄弟 就靠這十二針 就可醫治各種慢性病
扎這十二針 有個技巧 個案最好用躺的 雙腿約要張開呈大字
再來 就是 「久留針」 一個小時以上
唯一的缺點:負能量 噴的太多 且太快  環境需要淨化
而且 有時 扎完個案會「太虛」
建議 體質較虛的患者 可 在多扎 左手的靈骨大白
這時負能量 會變成 由 全身毛細孔噴出

2010年4月29日 星期四

[轉錄]董氏奇穴下三皇應用發揮

董氏奇穴下三皇: 天皇副穴(腎關)、地皇、人皇
位在小腿內側沿脾經分佈
天皇副穴(腎關)的位置在陰陵泉下一寸半,內踝上十寸半,又名腎關
人皇則相當於正經的三陰交的位置,內踝上三寸
地皇約為天皇副穴(腎關)與人皇的中點,內踝上七寸

<玉風註>:
天皇為陰陵泉,內踝上12寸。
倪氏針法中的地皇是為"地機",內踝上九寸,陰陵泉下三寸。
考證楊維傑"董氏奇穴針灸學"一書中,
他說"地皇即脾經的郄穴漏谷" ,此為錯誤之說,
在針灸大成和針灸科學一書中都寫說漏谷為內踝上六寸,
因此董氏奇穴中的地皇非漏谷,而且脾經的郄穴是為地機才對。

--------------------------------------------------

下三皇主治腎經的問題
是很有名的補腎要穴
配合復溜總治一切腎虛所造成的疾病
個人曾於2001年求醫於黃必麟老師
當時連續扎下三皇約一個月
每週二次 每次 40分鐘
治好長年的偏頭痛
並且改掉必須睡午覺的習慣
隨著針灸的進行
每天的夜間睡眠時間越來越短
一天有六個小時就完全足夠
並且白天精神奕奕 精力十足
足見偏頭痛 睡眠品質不良
不完全是一般中醫所認為的心經或肝經的問題
必須仔細辨證

<尿酸過高 痛風>
痛風瘓者多半有尿酸過高的問題
臨床上黃師多半使用下三皇來有效降低尿酸
進而根治痛風
有一位退休的老先生
平時喜歡喝點酒,吃豬蹄膀
瘓有痛風
腳趾頭關節處有明顯的痛風石
求診時尿酸非常高
無法喝酒 或吃蹄膀這些高油脂的食物
經過下三皇加復溜針灸治療約三個月
尿酸指數完全正常
更另人驚訝的是
痛風石完全消失
而跟據他太太說
老先生現在偶兒還是會喝兩杯
甚至偷吃冰箱裡的蹄膀肉
但痛風也沒有再復發了

<多血症>
一瘓者瘓多血症
每週要固定去西醫院抽血
因為紅血球數目會一直攀升
黃師認為
西方生理學中提到
脾臟是破壞過期的紅血球的器官
人體內不斷地製造新的紅血球
同時將舊的紅血球捻碎成血液的材料
加上中醫所說的"脾統血"
因此 此症不管西醫如何治療
我們認為是脾經的問題
脾經上全身最大的一組穴位就是下三皇
因此 瘓者在下三皇的治療下
慢慢地不必再回西醫院抽血了

<洗腎>
一年輕男子
約三十歲左右
剛開始洗腎生涯
每週一三五固定去醫院洗腎
因為洗腎的關係
這期間從來不流汗不排尿
美好的人生正值黃金歲月
就展開了洗腎生涯
隨著洗腎的進行
腎臟功能必定完全停擺 進而萎縮
並且要一輩子洗腎
這個病例
黃師一樣用下三皇加復溜
瘓者因為年輕且洗腎的年資還很淺
所以在一個療程之後
慢慢看出效果來:
開始自己會排尿
尿量慢慢增加當中
也有一些排汗的能力了
本來每週洗三次腎
慢慢變成兩次
再下去就是完全復原了
(岔開話題一下)
有一次我向一位網友介紹這個案例
因為她的姐夫也同樣要洗腎
她竟然斥責我是詐騙集團
因為她是台灣最高中醫藥學府畢業的
中醫能治什麼不能治什麼她清楚得很
(言歸正傳...)

<甲狀腺腫大 結節>
這是黃師無意間發現的
一位老太太來求診關於尿酸的問題
黃師就扎下三皇
經過一陣子後
老太太自己說出
她瘓甲狀腺結節很久
但最近不知為何
這些結節越來越小
還有的部份完全消失了
至此
黃師每遇甲狀腺腫大甚至結節者
必用下三皇
無不奏效
從此也不再固守楊維傑醫師在書中所寫的
駟馬穴治甲亢 凸眼等問題
而我個人的實驗心得是
我曾用駟馬幫一位甲狀腺亢進的凸眼瘓者針灸多時
很可惜,失敗
若當時能遇黃師指點
當有更好的效果

<紅斑性狼瘡>
西醫的絕症
初期能用的就是類固醇
再來就是越用劑量越重
並且帶來類固醇的種種後遺證:
月亮臉 水牛肩 月經失調 鈣質流失 骨髓病變 免疫系統崩潰...
最後可能不是死於紅斑性狼瘡本身
而是死於類固醇的種種危害
瘓紅斑性狼瘡者
常呈現少陰壞病或死證
皮膚上可見明顯血斑
黃師曾搶救一位年輕的女性瘓者
每天針灸下三皇連續一週
紅斑退
血紅素 白血球 血小板 尿液檢查完全恢復正常值
奈何尿蛋白確一直不降
經詢問 瘓者父親係一名醫師
每天為女兒注射免疫球蛋白
後來家人認為病情穩定
便離開黃醫師
由西醫院接手
時至今日 已悠悠三載
瘓者已成日與類固醇為伍
種種危害已經顯現

<瘦身 生髮>
曾有不只一位瘓者
本來求診腎科
後來卻附帶減肥了
最高紀錄是一位男子本來要治療偏頭痛
後來竟然意外地減重 17公斤
另外還有一位瘓者
治療腎科的過程中
原本從小到大頭上一小塊不毛之地
竟然也生平第一次開始生髮

<總結>
下三皇位於脾經
脾屬土 土能剋水
若土不能制水 或水泛凌心 脾不統血
必然造成現代的許多免疫系統的疾病
甚或血液的各種病變
這些問題黃老師都建議針灸下三皇
另外
全身性的血瘀 結節
例如甲狀腺的問題
痛風石的問題
都可以透過下三皇來改善血液的品質
進而痊癒

回覆:

本篇對下三皇穴的運用,深有同感,個人在臨證上,除甲狀腺之外,都遇到過。
對於地皇穴的位置,在董氏奇穴實際運用中,是一個浮動的穴位,楊維傑師兄在其新著的」董氏奇穴講座穴位學」第127頁中,也稍稍提到。
下三皇的組合有二:天皇,地皇,及人皇為一組;腎關,地皇,人皇為另一組。
董師臨證時,通常是先取天皇或腎關,再取人皇,最後在上下二穴之中間,取地皇穴。運用時要用那一組,偏脾用天皇這一組,偏腎用腎關這一組。
因此董師在一九七三年」董氏針灸正經奇穴學」出版後,親自面授修訂該書時,將腎關另一名,即天皇副穴塗掉,以示不再用天皇副穴一名,以免引起爭論,,即為明證。
此外,人皇穴並不等於三陰交穴,因為人皇穴是除踝三寸取之,一九七三年版:」人皇穴在脛骨之內側後緣,距內踝上三寸處是穴。」而非距」內踝尖」上三寸。
下三皇臨床運用,套賴金雄師兄的一句話:」這是董師臨床的真訣。」

2010年4月26日 星期一

足三里的深層含義和使用秘訣

足三里的深層含義和使用秘訣 作者:武國忠 來源;新浪博客

讀古人的醫書讀多了,就感覺古人喜歡賣關子,本來可以講得很明白很透徹的東西,他們往往點到為止,故意不講明白。我再學醫的過程中拜過很多名師,也發現,這些老師,並不是把所有東西完全傾囊相授,很多東西,他只說出一半來。起初,我對此感到不解而且不滿,等有了臨床經驗後,才發現,這正是古人和恩師們的智慧所在。他們把我們領到門口,把剩下的留給我們自己去領悟。而只有自己領悟出來的東西,才是終生不忘,受用無窮的。如果他全說出來了,我們也許會不當一回事兒,記不住,甚至根本不信。
後來,等到我也帶學生的時候,我也經常使用這樣的方法。在醫學的師承上,固然需要如此,但當我面對需要養生之術的眾人、面對需要治病和保健的病人時,有時候反而不能如此保留了。因為,大家沒有時間去探索你保留的那一部分東西,大家需要你把生活中養生或者治病的方法直截了當地說出來,把醫書中欲言又止的那部分有用的東西說出來。
我可以舉一個穴位為例子。在人體所有穴中,最著名的是哪個穴呢?恐怕要算足三里了,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個強壯穴,經常按壓或者艾灸,可以調和腸胃、強身健體、益壽延年。《四總穴歌》中說:「肚腹三里留。」意思是說,凡是肚子、腹部的病痛,都可以通過足三里穴來擺平。上面這些知識,都是書裡講的,或者是老師教給我們的。但實際上,很多人都反應:「我肚子疼的時候,按足三里,就不行!這是怎麼回事呢?」比如,有一次我在給一家銀行的高層做養生培訓,正講足三里的時候,就有一位痛經的女士這樣問我。
「不可能不行!」我非常自信地說。
「怎麼可能?」誰知她竟較真了,「我現在就痛,而且正在按著足三里,根本沒用。」
「那你過來按給我看看。」我說。
這位女士立即走到講台上,當著大家的面給我演示,死死地按住足三里不放。
「我給你按。」我用手把住她的小腿,拇指按住足三里穴,稍稍向下方一用力,按了不到一分鐘,這位女士就說:「果然有效啊,好多了!這是怎麼回事啊?」
我跟他們解釋說,足三里這個穴為什麼叫「足三里」呢?其實,「裡」通「理」,就是管理、調理的意思。足三里可以寫作「足三理」,意思是,可以通過這個穴對身體進行多種多樣的調理。「三理」到底是哪三理呢?就是理上、理中、理下。胃處在肚腹的上部,胃脹、胃脘疼痛的時候就要「理上」;按足三里的時候要同時往上方使勁;腹部正中出現不適,就需要「理中」,只用往內按就行了;小腹在肚腹的下部,小腹疼痛,得在按住足三里的同時往下方使勁,這叫「理下」,這位女士的痛經就屬於需要「理下」的這一種,怎麼能一味用理中的手法按著不放呢?
我的話還沒說完,全場掌聲雷動。這是書裡面沒有記載、老師也沒講的東西,需要我們在臨床中發現的東西。其實,這些小竅門,我的老師早就知道,只是不願意輕易告訴我們。記得那時候,有一天早晨,急診室來了一位病人,得了「陽強」之症,說白了,就是晚上跟妻子過完性生活,勃起的陽物下不去,很是痛苦。這位病人也是懂得醫學的,拒絕用西藥,生怕影響以後的性機能,要求用針灸治療。我們急診室當時懂得針灸的有好幾個人,大家一商量,決定取足三里等幾個穴。其中取足三里的依據是:陽強是氣血不和所致,足陽明經多氣多血,通過刺激足三里,可以促進人體氣血的重新分配。誰知,針紮下去後,病人更痛苦了。不得已,我們把老師請來了,老師拔下足三里的針,又重新紮了下去,病人應手而愈。
「大家看明白了嗎!」老師和藹可親地對我們說。
我們大惑不解。老師這才說:「病人的陰莖都已經翹的那麼高了,針是不能往上扎的!向上扎會適得其反的」我這才注意到,老師的這一針,是在足三里穴上向下方扎的,跟我們扎的不一樣。我的這一手就是這樣學來的。
有了這一手,足三里這個穴可以說真正治療或緩解肚腹上的一切病痛了。有了這一手,我們在對足三里進行保健推拿的時候,可以根據自己的體質和健康狀況調整手法。如果是胃不好,乃至有頭頸心肺系統的症狀,可以往上方按按;如果有小腹部不適,乃至有便秘或泌尿生殖系統的症狀,可以往下按按。就這麼簡單,這樣一來,足三里這個穴的作用,起碼是原來的三倍!其他的穴位,也有這樣的規律,所以,有時候,當我們按壓一個穴位不起作用的時候,可以試試換一種手法,換一個方向。
當然,足三里僅僅是一個例子。人身上的很多穴位,都還可以去進行類似的開掘,只要我們去探索,去體會,它們的作用會更多更大的。

巧記穴位數

統針灸學的核心理論為“經絡學說”。

“經絡學說”的主要內容是“經絡”和“腧穴”理論。

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是經絡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不是全部)。

經穴是指分佈於十二經脈及任、督兩脈上的腧穴,共有361個。

儘管我一再反復向大家灌輸我的“ 人身無處是穴,人身處處是穴 ”觀念,但我認為一個從事針灸的人若能記住傳統針灸裡每一個腧穴所在的經脈、其所處的位置、作用等等,對我們肯定是大有好處的,至少你不會找錯地方。

遺憾的是,無論是大學裡還是民間的很多針灸人,不僅無法記住這些,甚至於連這十四條經上各自有多少個穴的數也記不住。

但我深信,假如你看過此文後,不消十分鐘,對每一條經上的穴位數你一定會終生不忘。


請先記住人有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也就是 二十(20) 的概念。

任脈的穴位很好記,一年有十二個月,二十四個節氣,任脈有24個穴;
督脈的穴位更好記,你聯想一下天上的二十八星宿,故督脈有28個穴;

這樣的話: 任脈有:24個穴;
督脈有:28個穴。

現在我們來看看手上的六條經脈:
手三陰經為: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和手太陰肺經。 其中兩個和心有關的經脈的穴位數是個位數里最大的一個數,也是古時的至尊數,就是9。 另一個是手太陰肺經的穴位數為:20-9=11。

這樣的話: 手少陰心經有: 9個穴;
手厥陰心包經有:9個穴;
手太陰肺經有: 11個穴。

手三陽經為: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 其中大腸經有20個穴位;小腸是大腸的弟弟,少一個,就是19個;三焦經既然有一個“三”字,就是23個穴位。

這樣的話: 手陽明大腸經有: 20個穴;
手太陽小腸經有: 19個穴;
手少陽三焦經有:23個穴。


再來看看足上的六條經脈:
足三陽經為: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 你只要記住4567就行了。 也就是說胃經有45個穴位; 膀胱經有67個穴位(最多的);本來膽應是大的,但由於是少陽經(這裡強調說是少陽經,另一方面是為以後的文章埋下伏筆),有一個少,故是這三條經裡最少的一個,比胃經少一個,為44個穴位。

這樣的話: 足陽明胃經有: 45個穴;
足太陽膀胱經有: 67個穴;
足少陽膽經經有:44個穴。

足三陰經為: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 你只要記住三組數:37;27;27。 即:第一組裡,3X7=21;第二組的27不動;第三組裡,2X7=14。

這樣的話: 足太陰脾經有: 21個穴;
足少陰腎經有: 27個穴;
足厥陰肝經有: 14個穴。

2010年3月29日 星期一

太極整體與楊家秘傳太極拳

太極整體是個人在多年中醫整復學習和臨床基礎及練習楊家秘傳太極拳後,所體悟的新方式;其主要特點是運用太極拳運動特有的內勁,應用在處理人體各種肌肉,脊柱,神經障礙性問題。與傳統方式相較,最大的差異在於施術者不但可以避免職業傷害,還可以在操作過程中促進自已本身的健康狀態,達成已利利人的效果,即使個案的體形較為壯碩,也可以輕鬆處理。其次在於進行療程中的勁力吞吐,不同於一般整復按摩的操作觀念與模式,完全不採用在局部肌肉的搓揉捏抓的主要方法,而改為重點部位的聽勁,化勁及發勁。使受傷沾黏腫脹的組織受到最小的打擾,得到最大程度的舒緩效果,完全可以在操作過程中體驗出,從僵硬至綿柔的結果。

個人學習太極拳原從楊氏老架一百零八式學起,老架拳路要求較為開展,老師對腰腿要求較為嚴格,練習時,常為腰膝酸痛所苦,學習結束後,漸漸疏於練習。後因從事中醫整復工作,苦思如何突破固有瓶頸,受到松田隆治先生所著之漫畫”拳兒”啟發,認知關鍵還是在於太極拳,後托人引介,有幸受教於楊家秘傳太極拳傳承之施森田,林明頤教練及林景泰理事長,數月之後,逐漸理悟出楊家秘傳拳架的特色,尤其講究重心在後,前虛後實,上下蓄勁發勁的特有方式,使得發勁的過程可以縮短到寸步之間,這種小架應用方式,在整復臨床上產生極大的價值。

由於太極拳的精華表現在全身一體,使勁力由腳掌膝脛,至腰腿背脊,再傳於上半身肩肘,使得發力的肌肉群從傳統方式局部用力改為全身鬆柔發勁,操作者的負擔大為減少,在整復個案同時,自身也得到練習太極拳的好處,實為益人益已,相得益彰。因為這整個操作方式不同於傳統推拿按摩,個人暫且將此方法命名為太極整體。(意即用太極拳特有的發勁方式整復身體。)

若要體會出太極整體的精華之處,首要之務就是了解太極拳的內含及應用法門。太極拳是我國先哲根據易理演化,以太極為中心,納八卦五行之理法於拳術步法之中,剛柔並濟,動靜雙修,由技入道的一種武術。既是武術,本來是用於博鬥對打的技能,而太極整體術其實是太極拳的另一種應用方式,只是對象由移動中的對手,變成平躺在床上的個案,對象由動態轉為靜態。試想太極拳都可以四兩撥千斤的方式搞定迅速移動的對手,那處理平臥在床的個案,不是更可以不加費力嗎?事實上,確實如此,不過要加上許多創意才行。記得研創之初,我向我的太極拳教練請益轉換之法,剛開始我的教練認為風馬牛不相及,不至可否。尤其太極拳的化勁,聽勁及發勁都是建立在互相推手之中,何以能運用在不動的人身上?最後,我想到讓不動的人變成動的狀態,問題就解決了。

太極拳拳架套路中,有掤,履,擠,按,採,裂,肘,靠八法及許多已完成的拳招,如攬雀尾,手揮琵琶等固有運用方法,原本用於技擊運用,經個人推敲用於整復臨床,效果令人驚異,更合乎人體工學,對於各種肢體障礙及酸麻痛症有著良有的功效。目前個人大致完成八法的臨床運用。試以”掤”發勁舉例說明如下:

請參考王延年大師所著楊家秘傳太極拳圖解(第146頁)中(以右轉身掤手為例)動作說明如下:

左腳不動,身經右方向後轉,兩腿下坐,重心仍在左腿,同時右手半抱與心平,掌心向內,左手距離右腕5至10公分。右腳前踏半步,腳跟著地,左腿蹬直,右腳尖落地,腳跟提起,雙手乘勢向前掤出與腋平。

而在臨床應用中是以掤手開始的身法,兩腿下坐重心在左腿,右手肘置於個案身體目標部位,微微下按,接著以腰部帶動身體微向右轉,從後腿慢慢蹬直,傳達勁力至手肘,同時身形肩腰向側煩出,配合手叉,往下發勁掤出,力道由輕而重,作用於強直的緊張肌肉郡。

在蹬直的後腿發勁中,身體慢慢微旋,手肘微微輾動肌肉,以聽勁感受個案肌肉由緊蹦至放鬆,若肌肉仍然硬抗則轉化手肘接觸面,以旋轉或抖動摧動氣機,使肌肉深層放鬆。以上是掤手發勁的臨床應用,不足之處,尚祈各位先進同道參考指正。限於篇幅及文字敘述,其他各應用方式待有機會再和各位先進同道說明。

因為整個太極整體的操作都建立在以太極拳身法步法為中心,尤其講究”整勁”,能夠達成最有效率及人體工學操作的關鍵也築基於此,所以學習太極整體的重點就是在如何完成自身的”整勁”;我曾經試著教導以往的學生,直接由模倣我的身形步法學習在個案身上發出”整勁”,結果完成不是那回事,外形相似而內勁完全沒有,只有死勁。最後,我改用先教好拳架,讓學生身體習慣同步發勁的方式,再試驗就非常成功,因此,我現在的教學方式,會先強調由習練拳架開始,這個過程就是基本功,在基本功的建立上,開始或許不是那麼有趣,但這是成功的關鍵,絕對不難,每個學者,一定都能學會。同時也希望每個學者都能在學習中,產生對太極拳的興趣,習練太極拳不僅有益於體魄之鍛鍊,更有助於精神之修,既能保健強身,又能養生益壽。
個人在太極拳教練場所認識的老同學中,大都精神爽朗,少有疾病。

再者,建議學者對於人體結構有基礎的認識,了解各部位肌肉骨架神經的構造,那些部位是危險后域,那些部位是治療區域。最後認知每個拳架應用動作的含義,拳架發勁後對組識結構的影響,如何聽勁,整勁到完整的發勁等等。

太極拳自古以來在養生及技擊上的價值普遍為社會大眾所肯定;每日清晨各地公園中不論中外,常可見到愛好者練習太極拳架,互相推手的身影,多數愛好者據觀察多為退休人員。可惜一般人士受限於忙碌的現代社會生活,養生及技擊的需有限下,很難參與太極拳運動。假若太極拳學者,也能應用於一般常見簡單運動傷害及酸痛處理;如此家中一人學習,全家受益,也可節省日漸拮據的健保資源。而學習太極拳又有新的動力及需求,那麼,推廣太極拳運動更加方便,實質受惠者也會更為增加了。